当陈虻问柴静,“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
她当时回答:“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她带着她的心高气傲来到电视台,被一次次打击却仍然倔强。
她去学采访技巧,努力去弄出让领导满意的新闻,那时候的她也许已经忘了自己当初说的“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迷茫中的人不知道怎样寻找目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当她以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状态,却不小心成为“冷酷的柴静”。
遇上一个新闻,两名陕西青年组队骑自行车飞越长城,有一位失去了生命。我策划了一期“飞越的界限”,采访遇难者的队友和教练,他的队友在节目里朗诵爱国的诗,我问:“你就是想要那种特别来劲的感觉吗?这比命还重要吗?……这是不是草台班子?你们是不是炒作?……”
这段话是从书中摘录的,当我看到这段时,想起了韩剧《匹诺曹》里女主的母亲——一位新闻记者。
其中有一个情节:男主父亲是消防员,在一次救援工作中无人生还,但人们在搜寻尸体时并没有找到女主父亲的。于是这位记者就向年幼而未从丧父之痛的悲哀中走出来的男主发出一系列尖锐刻薄的问题,让舆论风向迅速转向“消防队长当逃兵”的方向。于是男主及家人承受着劈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人们一边倒谴责谩骂男主父亲,却没人去关心为什么起火?谁制造了火灾?
在这里,柴静与这位记者有些相似。她们并不是去探求新闻,而是早已下了定论。
柴静自己也说了,当模仿到“走火入魔”时就会“以为厉害的记者就是要把别人问得无地自容”。
一位新闻记者具有改变舆论风向的能力,他们应该是事实的传播者,而不是新舆论风创造者。
柴静心里有东西,她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她知道现在她所写所报道的都不是她想要的。
她的朋友跟她说:别变成最初你反对的人。
但生活处境容许你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吗?你想写这篇报道,被告知这不是我们的专题而放弃;你想写你所想,却被上司要求要符合大众口味而重写。
我们都会倔强地与所谓的“对立方”的人坚守自己那份信仰,却敌不过时间世态的考验——为了生存,我们学会了迎合!
二十出头的柴静,拥有了这份自信与傲气。但在一次次碰壁后不得不在自己所不屑的那条路上探索。
但幸运的是,她最终能找到自己心里的那份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她要的东西是什么,因为我还没看完。但我知道,她在一次次尝试后,找到了她最佳状态!
我想找个词来形容柴静,想了很久只觉得“韧劲”这个词最适合她。
她可以因为不同意上司让重改文章而辞职,却没有因为屡次跌倒而放弃。
可能她骨子里有种想要证明自己的欲望,也正是这个信念让她支撑了下去。
说她为了写出一篇好新闻而去步入俗套是迎合吗?我认为不是,如果是迎合,那么在杂志实习时她就不会因为与编辑意见不同而丢了工作。
她想写她所想,但只不过方法太笨拙——只能通过去学习模仿,但结果却慢慢变质。
我还是觉得柴静是个好新闻人,因为她也为此努力着!
《看见》第一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