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群呈年轻化和上升趋势,采取行动减缓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当务之急。妥善解决好患者依从性问题是保证慢性病管理效果的前提。
世界卫生组织将依从性定义为:患者对于治疗方式的遵从性,包括患者的行为与健康照护者推荐行为的契合度,如服药、饮食控制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
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模式的发展,患者与医务人员将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应再是传统“家长主导式”关系。这一理念在明确医生基本职责时,更加重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状态与配合程度,最终使患者与医生在治疗方法上“默契”地达成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看,依从性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主观态度问题,还有患者遵循医嘱而实现自律的问题。
有数据表明:约50%的慢性病患者并未遵从医嘱服药。这一数据也在某些特定疾病的数据中有所展示。
比如静脉曲张使用弹力袜的比例不足30%,高血压规律服药的比例不足10%。
没有人不想自己的身体保持长久的健康,但是为什么做不到?
患者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是评价依从性的最好手段。
患者依从性较差的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预防性行为的依从性较治疗阶段差,
二是需要大幅改变生活方式,诸如吸烟、酗酒等人群的依从性极差,
三是无症状患者的依从性较有症状患者差,
四是患者对医嘱的不理解导致较差的依从性。
而患者依从性差不仅影响自身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会影响医生判断,还会增加社会经济负担。
主要表现为
1易导致疾病治疗过程的中断;
2不必要的诊断及治疗过程;
3患者对治疗效果失去信心;
4临床医生对治疗方案和效果评价出错等。
为了解决依从性差的问题,我们可以三方面来分析着手
1 患者的社会属性、
患者的社会属性一般指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信息。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在同一医院、同一医生的管理下,即使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案,其依从性也有差异,这与患者社会属性密不可分。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慢性病治疗中投入的时间比重不一,老年且患病时间较长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好。
2 慢性病管理的组织
慢病管理在组织上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宣传教育落后、管理人员能力偏低、经费不足。
慢性病涵盖的种类广泛,管理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力量薄弱,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其背后与长久以来的医生培训体制和医疗知识覆盖面窄有关。
3.医患沟通
慢病管理是持久战,需要医患之间长期稳定的互动。而现实中,慢病患者通常在无症状期时对自身健康状态认识不足,而如果没有强烈的意愿,疾病的治疗很有可能终止。除非患者尽可能了解自身情况与疾病,否则不太可能积极配合治疗。在此阶段,需要家庭医生的干预,而我国的家庭医生配备不足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另外,医患沟通又是一个比较个体化的场景,受到医生和患者本人知识层次和沟通能力的限制,到底效果如何,以目前医患矛盾高发的现实来看,效果堪忧。
那么到底如何解决?
加强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缓冲社会压力、控制疾病、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明显。慢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患者家属应积极加入到治疗议程中,应主动陪伴患者积极参加一些团体组织活动等来获得社会支持,并给予患者安慰。
对于部分特殊的慢性病患者,如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年龄过高、失去自我照理能力者以及空巢老人等,单凭家属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此时社区组织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也是一个可探索的方向,另外创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也是更具商业价值的解决方案。
提升管理技术
传统健康教育模式以面对面交流为主,易受时间与空间限制,信息传播和反馈效率低,不适合慢性病管理中的医患互动。在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医生可以通过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具体信息,如果患者无法按时复诊,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这将给慢病患者极大的便利性。
电话随访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满足患者的心理和信息支持,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健康教育具有便捷性、经济性和受众面广的优点,可以将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出院后,也是患者及时获得健康指导和咨询的有效途径。
改善服务方式
医护人员作为慢病管理服务提供方,其医疗知识水平、干预方式也会影响到患者依从性。正确的指导能对患者用药起到直接督促作用,而且能帮助患者获得用药知识,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信心,从而提高依从性。
慢性病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生活方式及习惯改变,生态建立需多方协作,围绕慢性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展开,从服药、运动、生活状态记录、饮食、运动、心理、医疗教育等多维度进行指导与约束。医生需要对患者原有行为模式危害及改变原有行为模式的益处进行细致讲解与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医生除了使用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外,还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多方面的健康认知干预,充分调动起患者在自我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提升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
总之:
慢性管理是困扰医疗界和社会的难题,患者依从性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过分强调患者对于医嘱的主观服从,而实际上,依从性还涉及患者克服客观不利因素的能力问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而重点是要处理好患者的社会属性、慢性病管理组织以及医患互动沟通等方面的问题。
提升慢性病管理依从性主要可从三条途径出发
一 是通过加强社会支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二 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方式完善健康促进中的干预手段,
三 是改善慢性病管理服务方式优化医患互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