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好友在群里抱怨:“儿子上幼儿园已经快一个月了,还天天哭,有时候我真怀疑,是不是我有问题。”
我们异口同声的说:“不用怀疑,就是你有问题。”
但由于我们也不是专业人士,不能帮上多大的忙,于是我们建议她多看书,从书里去找答案。
她理直气壮的说:“我有看书啊,你们看我还下载了APP在手机上看。”为证明自己所言不假,她立刻把APP截图给我们看。结果我们都惊呆了:截图里最上排的是三本《后宫如懿传》,后面还有满满的类似《生活在秦朝》之类的穿越小说,关于儿童教育的只有一本,还显示只看了1%。
一朋友忍不住吐槽:“你儿子已经哭了一个月了,你还有心思看后宫的书啊,你这辈子都不会进后宫,看那个干嘛啊!”
她听了后,呆了一下,想了想说:“也是哦。”
我在吃瓜围观之余,突然一惊,想到:我自己会不会也有这种旁观者一眼能发现问题,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情况?
答案肯定是:有!
作为从小受宠的独生女,我已经习惯了什么都以自己为出发点去考虑事情,比如工作已经尽力了,为什么老板还要挑刺,浑然不知在老板的眼里,漏洞比比皆是;比如做错了事,自以为完美地掩盖过去,却不知别人早就一清二楚。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明智明智,从来都是明在前,智在后。
可现实中,我们常常如福尔摩斯附身般,用放大镜观察着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却一无所知。
既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那我们不如冷静地从自己的身份中剥离,用一个旁观者的心态观察自己,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很快发现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当下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怎样可以做自己的旁观者呢?我尝试静下来写作。
1、列出过去的人生中,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事,一一回答:
(1)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哪些情感上的冲击或者影响?
(2)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哪些认知和想法上的变化?
(3)这件事和现在的我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事件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
2、每天写晨间日记,在冷静一晚后,用一种写影评的角度去记录昨天发生的事。
这样的写作才持续了一星期,我就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
1、与别人的冲突减少了,人更冷静了。
当然,有时候不免也会有愤怒,也会有悲伤,只是情绪出来的一刹那,我突然会惊醒,提醒自己:“别冲动,跳出来!”接着,迅速收拾一下心绪,冷静下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找出问题所在。这时候,你常常会发现是自己出了问题,而不会一有问题,就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
如果是我做错了,诚恳地道歉并做补偿,如果是对方错了,就抛在脑后,谁没个犯错的时候呢?如果对方的错误给我造成了损失,我就要好好想想:一点损失就能让我这样情绪化,还是我不够强大啊!
比如过去,我常常因为另一半熬夜而极为愤怒,争吵的时候会理直气壮地觉得,我是为了他的健康好。其实冷静下来想想,我完全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伟大,这样的愤怒其实是来源于我的不安全感。别人的健康,与我何干。只不过是我想到万一他身体不好,照顾他会很麻烦,家庭收入也会受到影响。然后我静下来问自己:“如果他病了,你愿意去照顾他吗?” “愿意。”“如果收入有损失怎么办?” “我自己挣。”想清楚后,我对因为自己的自私而向对方发火的事情感到惭愧,诚心地道了歉。另一半想了想说:“我也以为健康只是我自己的事情,没考虑后果,是我自私了。”于是这个困扰了我们很久的争执,神奇地解决了。
2、过去觉得天塌下来的困难,现在好像没那么难了。
一朋友失恋找我喝酒,我也好言相劝很久,但他还是一副颓废的样子,于是我改变了说辞:“你说,现代社会,两个人从初恋开始直到结婚,最后一生都美满得在一起的人有多少?我是没遇过。就算概率是10%吧,那全球60亿人,除去20%的未成年人,剩下48亿人有43亿都将经历或已经经历过你的痛苦,你不过就是这其中一个而已啊。”他听了以后哭笑不得,却也好受了许多,我们终于能够好好地讨论这段感情中他有哪些欠缺的地方,以后怎么改进了。他也很快从失恋中走出,过起了积极的生活。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总是希望尽快了解对方,这样合作起来会更融洽。然而,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且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花点时间,正视自己,像观察别人那样静下来观察自己,发现缺点,肯定优点。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会知道自己内心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当你停止在别人的眼里寻找自己的价值后,恭喜你,你将摆脱焦虑和迷茫,坚定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
诸君,在人生的路上,做自己的旁观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