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着牙看了《春秋》,扎心的说一说它吧。先介绍一下《春秋》,乃为春秋鲁国的史书,作者孔子(虽有争论,但是个人观点此书至少是经过孔子修改整理过的),记载了鲁国及其周边国家240年的历史。
1、基本常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约1.8万字,语言极简,对我来说更是晦涩难懂,真不知道称全通《春秋》的董仲舒是如何做到的。而“关羽夜读春秋”,我的理解就是《春秋》可能是兵法吧。为了让后人能对《春秋》进行深入理解说明,就有后人对《春秋》作了“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最为有名。(但是个人认为“传”很容易偏离原来作者的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2、微言大义。由于当时西周已经名存实亡,而孔子的思想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他只能著书,想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指导当时的统治者们。由于,他的思想与当时的各个国家的统治者是背道而驰的,但他又是道德楷模,所以,虽然各个君王都很尊重他,却不能重用他。
3、皇权的行为依据。“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在儒家大学士不断修正、不断解释,逢迎了历代的皇权,所以,只要大臣熟读《春秋》,在帝王要做某些事情时,引经据典《春秋》的内容,为帝王行为做理论依据,那样必会飞黄腾达,《春秋》嫣然已经成为皇权的“道德宪法”。
最后,小弟才疏学浅,有一事不解,《春秋》为什么不叫《冬夏》呢?请诸君帮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