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动态的改动
在我看来,这次最大的改动是彻底社区化。此前,用来承载社区动态内容的广播放在第三个 tab,而在 6.0 新版里,原广播 tab 跟原首页合并,成为新的豆瓣首页,且进一步把「广播」这个名字换成更直白的「动态」,对新用户更友好。
社区固然更好的留存和用户粘性,大家都想做,虽然不是所有领域都能形成社区,但豆瓣的书影音早已在 PC 时代被验证过。PC 时代的豆瓣,在登录网站的状态下首页默认便是动态。值得思考的是,一个产品什么时机适合全盘切到社区?
1、发布内容的用户比例、互动率是否足够高(对比纯消费内容、搜索的用户比例)。
2、人均关注数,以及这些关注对象每天所能产生的内容数量是否充足,尤其是新用户。
首页推荐的改动
原首页的推荐内容信息流,样式也变得更像动态,且直接可以在信息流点赞、评论、转发。但我认为这个改动或许会带来一些问题。
- 算法推荐的内容,作者是我不认识的,但采取类似动态的样式,让头像占据了太多焦点,弱化了内容标题,影响浏览。
- 推荐的多是长图文,而不是即刻、最右那样的短内容,一般在点开阅读后才会发生互动。信息流直接就放出了互动按钮,对它们的使用率表示疑问。
- 类似动态的样式,让信息密度大大变低,每行 cell 的高度比以前变高很多,导致人均曝光量会明显减少。
内容有关注流和推荐流之分,推荐流里也有长图文和短内容之分,长图文需要点击打开次级页面阅读全文,这类的核心指标是 CTR;而短内容、动图、视频等,能够在信息流直接消费完的内容,核心指标应该是刷屏数、互动数。
市集的独立
电商(豆瓣豆品)和知识付费(豆瓣时间)是豆瓣除了广告外的两个主要商业模式,它们应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在首页改版后,信息流流量降低,信息流广告必然收到打击,更需要这两者的补充。
豆瓣豆品一直坚持自主设计或贴牌,商品从 16 年底的的一个豆瓣日历拓展到现在到近十个,但 SKU 依然不够,单价偏低,且这种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库存成本。不像云音乐商城,除了低价的数据线、手机壳商品之外,也分销很多其它品牌的耳机音箱,第三方商家发货大幅降低了库存成本。或许这是豆瓣品牌太强势的副作用,用户不认其它品牌的货品而迫不得已。
至于豆瓣时间,目前拥有书影音等分类等几十个课程,高低价都有,有图文或音频形式,也像仿效得到、借助大 V 名家来吸引用户。或许可以尝试有声书,有声书这个品类可以批量产出,无质量好坏之分,且比较符合豆瓣产品的定位。另外,之前有传出过一些对豆瓣时间的负面评价,被指内容直接搬运、讲师与出版社不负责的问题,需要更仔细把控。
书影音板块的变化
在之前,豆瓣搜索电影,浏览评分和评价后,观看电影会跳转到对应片源的 App,而现在改为了在豆瓣 App 内打开对应片源的 H5。这会让视频观看体验变差,但把用户留在了豆瓣 App 里,后续的评分、分享流程更完整,也大幅增加了使用时长。
另外在每个子栏目,强化了分类、榜单的位置,把之前实验阶段的「看电影」板块搬到黄金位置,让用户有更多无目的性地发现新内容的途径。而强目的性的主动搜索也进一步强化,将搜索框提升到全局顶栏的位置。
设计上的变化
视觉设计变得更好了,重新设计的书影音详情页,有随着不同封面而变化的背景色,更整体和个性;tag、卡片圆角等 UI 组件也有了更统一和鲜明的特征。
但交互设计方面有些诟病的地方。比如像是日记、书影音等详情页,大量使用了可上滑的底栏,好处固然是可以让用户随时进入评论、影评等板块开始浏览。而问题是,在底栏使用向上滑动的手势,会与越来越广泛的全面屏系统手势冲突(即从屏幕底边上滑,可以返回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