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同事、朋友谈起自己的高中时代文理分科、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很多时候插不上嘴,因为对我来说没有经历的过程,无法去想象那种选择的过程有多纠结。
今天看了得到APP万维钢老师订阅专栏《精英日课》第二季这个周的读者问答,我觉得万老师给出的文理科选择的策略非常值得我们了解。他花一周四天的时间介绍了安德斯的一本新书《你可以做任何工作》,主要介绍了自由技艺如何帮助我们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拥有自由技艺的人又拥有哪些优势,怎么去用这些东西。激发很多人对于自由技艺的兴趣,我就是其中之一,就想从现在开始去学习理解这方面的内容,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加分。问题是,我们现在面临硬技能学科和软技能学科时,应该怎么选最好呢?万老师在问答中给出了三个建议: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为了提高社会适应性,学一点跨界知识。
要在一个领域有比一般人高出很多的水平。
从开始对这个世界有认知开始,我们就在向这个世界传递我们对世界的喜好,有的人会从一而终,有的像“猴子掰玉米”,始终不能将兴趣发展成能力。这里介绍一个古典老师推荐的“三叶草”模型,兴趣、能力、价值就像三叶草的三个叶瓣,我们先有兴趣,将兴趣慢慢养大,通过不断的强化自己对这个兴趣的认知,从这个兴趣出发发展出能力,等到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可以将能力变现,实现价值。三个叶瓣可以互相转动,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调整对于兴趣的认知,很好的对自己的兴趣有长远的打算。我自己认为的一点是:
发展很多兴趣,才有选择,但是不要急于追求价值变现。
跨界知识可以开眼界,这个我们都能理解。其实,我理解掌握跨界知识的作用是可以让我们做事可以更“圆滑”,不会去钻牛角尖。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降维打击”,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这种高维度、多维度,可能会出现你对4、5个维度都了解,但是都很普通的情况,反而没有自己的长板。万万维钢老师在文章中介绍了两种办法:
一种是将一项技能练到前5%,再学点自由技艺。
另一种是想呆伯特的作者亚当斯一样,在两个领域分别做到前25%,然后结合这两个领域。
两种办法的前提都是你要在某个领域做到领先,这种领先并不是要把自己放到整个领域的绝对位置,而是找到你的相对位置。李笑来老师也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要建立多维能力,但是要有一个保本的成本技能,只有在有了这个成本保障的前提下,你才有可能有闲有钱去发展另一个维度。
那么,具体到怎么去选择学文还是学理呢?要先理解“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概念,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在197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流体智力是指在混乱状态中发现意义(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晶体智力是指应用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能力。
一个人的流体智力在初期会快速上升而后到一定的年龄(大概二三十岁)开始下降,晶体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不容易随时间退化。从这个概念定义,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有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都是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出了奠定自己一生的成就,而后基本上没有太多大的贡献。而我们熟悉的国学大师、大儒,又都是大器晚成型的,需要多年的积淀才能渐渐展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真正的要做决策,万维钢老师订阅专栏第一季中希斯兄弟的《决断》这本书提供的一个四步决策过程会非常有用:
扩充你的选项。
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
从长远考虑。
为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到选文还是选理上,也可以从这四步做个简单的梳理,你要给自己多培养一些兴趣,这样要选的时候才有得选;要让自己的这些选择成为真正的选项,就是要在能力打分上排在相对靠前的位置,才可能在未来争取到好的排名;最好给自己一个保底选项,拥有一个特别专长的领域。我自己的体会是:
从“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看,从一开始就积累“晶体智力”是一个更划算的选择,从事需要更烧脑的事情,一定要趁早。
转述自得到万维钢老师专栏《精英日课》第二季第一周《答读者问:选择文理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