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再思考Rethink 的第 028 篇原创文章
1
这两天,某乎上一篇题为“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的帖子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没看到的小伙伴也不用着急,我来简单介绍下经过。
我们初中课本上有一篇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有一句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句子:
天将降大任于 “是/斯 ”人也。
这里到底应该是“是人”,还是“斯人”,引发了大量网友的争议。虽说这位兄台清楚地记得自己上学时学的是“斯人”。但是,他所查阅的各种教材中,却都清清楚楚地印着“是人”。
于是,该作者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言之凿凿”地声称“我们的时空被修改过了”!
orz~~~
2
为此,我特意在网上询问了一些朋友,大家的说法也都不尽相同。庆幸的是,我发现虽然大家给出的答案不同,但是大家的答复中竟然有着极为相似的部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的记忆肯定没错。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里到底应该是“是人”,还是“斯人”。先说这位作者“时空被修改”这么NB的结论到底可信不可信?
首先,经常上网的小朋友都知道,一看到题目中“出大事了”这几个字,对不对的咱先不说,万恶的标题党是没跑了。不知道是否是网友举报的原因,连知乎网站都看不下去了,赫然提示读者不要轻信。
接下来,再来看看这篇文章中作者佐证观点时候的几句原文。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人说,课本上,甚至是古文上从来没出现过“于斯人也”这几个字,我就有点懵了,难道我记错了?不可能吧。
“有人说”?到底是谁说的?估计就连孟子他老人家也不敢打保票吧。谁知道后人都借他的口说过什么呀。相信在这一点上鲁迅大伯和孔子老爷爷最具有发言权。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官方课本上出现过这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请问,在下这样的结论之前,作者虽然罗列了一系列教材的图片,但作者列举的教材数量严重不足。我们国家几十个省份,时间跨度几十年之久。该作者是否查阅了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出版社,任何一个再版版本的教材?如果没有穷尽的话,何以得出这样的论断?
通过检索网络,我发现了一个模糊的时间节点,2006年。
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感觉我们集体记忆与现实的错位是发生在2006年。
以更正的时间作为推理依据就更可加笑了。说实话,看到这里我都有点懒得看该作者后面到底写的什么理由了。我想问一句,报纸也能算得上是一种严谨的参考资料吗???一个勘误,加上勘误再勘误,就能给加出来这么多戏份?终于知道那么多烂片的导演有多么不努力了。
有没有可能,就是某位读者向报社提出异议,并附上了某个印有“斯人”的相对权威资料。然后,编辑和主编由此认定之前出现了错误,并发表了更正。再后来,其他人指出问题并拿出了更加权威带有“是人”的参考资料,从而便出现了更正后再更正的事件。
3
小时候,总是觉得那些书籍上说的都是金科玉律;长大后,虽然没有读很多书,但是见到了很多书乃至教材的作者,包括自己开始写文章写书之后发现,写书的也都是人,他们并不是神。所以人写的任何书籍或者知识,也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严谨。最多只能是根据作者自身,出版社口碑,书籍题材等相对而言。
并且,很多知识还具有时效性,当时正确并不代表永远正确。例如,我小时候就听说过,科学家根据计算发现了冥王星,此后太阳系八大行星正式更改为九大行星。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又把冥王星排除在太阳系行星行列之外了,再次改回为太阳系八大行星。
再比如说,我们小时候语文老师煞费苦心地为我们纠正过好多易错字的读音,现今发现都是错的了,竟然又改回去了;还有些音译的外国人名和地名,也都是改来改去的;医疗领域中这样的反复事件更多,甚至一些药物的发明过程自身也是充满了各种偶然和有趣的反转。毕竟很多知识也都是发展和探索的过程。
从以上随便列举的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该文章作者的推论存在着诸多漏洞,得出“时空被修改”这么耸人听闻的结论,很可能是犯了常见的“以偏概全”和“个人局限”两类逻辑谬误。
至于这种文章的可信性到底有多少,就请大家自己智者见智吧。
至此,为了避免ETC来杠。我想特别声明一下,我记忆中清清楚楚地记得是“斯人”,和这位作者记的一样。因此我写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和他杠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而只想通过文字说明他得出“我们的时空被修改过了”的结论有多么地荒谬。
4
再回到开头的话题上,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教科书上印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因为古文典籍上本身就有不同的版本,说不定孟子当年也有山东口音,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被台下做笔记的学生记成了“是人”和“斯人”两个版本。到底哪个正确,这个就无法考证了。除非谁能把孟子他老人家请出来问一问。(此处特别说明一下,我也并不是地域黑,孟子确确实实是山东人,我也非常喜欢和豪爽的山东人交朋友~)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正确,其实都不重要。因为“是”和“斯”这两个字在此处的意思是相同的,用哪一个都不影响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只不过在某一个特点时间或者在某一个空间一种可能比另一种更加规范。就好像你可以把老鼠叫做耗子一样,没有人会为此而争吵。
小时候最不喜欢的科目就是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比如历史,语文等。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哪一年?xx条约签署在哪一年?……记住这种知识除了考试答题之外不会让你有任何额外的获益。而像数理化这种学科,学会了一种方法却能解决许许多多类似的问题,这样的知识也叫有繁衍能力的有用的知识。
“是人”还是“斯人”这件事情的广泛传播和争论,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就是我们多数人太容易被舆论所操控。这点破事儿竟然都能吵翻天,不得不说这个话题在吸引流量方面还是有其高明之处的。不仅话题的参与门槛足够低有着广大的受众,且还存在着明显的争议性,很容易在网络上引发无意义的争吵和转发。就好像我们经常看到的“西红柿炒鸡蛋是甜的,还是咸的?”“豆浆到底应该放糖,还是放盐?”……一样。更不用说还加上了“出大事了”这样的标题党,和“时空被修改”这样的阴谋论。(狗头)
“是人”还是“斯人”,是什么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不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反正肯定不是像这位作者这样搬弄是非的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