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创造了“钝感力”这个词,他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才能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恰当的钝感,有益于健康,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人际关系,有益于爱情婚姻,有益于适应环境,是我们必须培养的一种才能。
读《钝感力》,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医生的事例,那是一位在斥责声中成长的名医,他所拥有的钝感力是促成他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故事的主角S医生早年在手术室做助手的时候,其主任教授是一位医术高明却总是不断指责部下的人。被安排做教授主刀的手术助理的人,都会感到沮丧和畏缩。而S医生作为教授的第一助手,是被训斥得最多的。但S医生却丝毫不受影响,每当被教授训斥的时候,S医生的回答都很独特,必定为“是,是”,把“是”轻轻重复两次。不管教授说什么,S医生的回答永远一成不变。
在手术中被那样训斥,一旦手术结束,S医生立刻忘得一干二净,舒舒服服地泡澡喝酒,与同事谈笑风生地聊天,他总是以惊人的速度将一切不快抛诸脑后。
其实,S医生不只是开朗豁达地面对斥责,还在每次一遍回答“是,是”,一边完成助手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近距离地掌握教授手术中的要点,这使得他后来成为医疗部最出色的外科医生。
S医生七十五岁的时候,依然十分健康,神采飞扬。作者后来悟出,原来S医生根本就没怎么认真听人讲话,对方说的事情,他并没有一字一句去听。所以不管教授怎样“嘟嘟囔囔”地抱怨,对他几乎没有产生影响。
S医生能够得以事业成功、健康长寿的关键,正是他那绝妙的钝感力。钝感力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使人潜心一意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钝感并不是麻木迟钝,它之所以具有一种力量,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着高度的智慧。
钝感的背后,是一种高度的自我关注。将精力集中于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享受……上,无视周围人的目光和态度,即使别人说些不中听的话,马上就能抛诸脑后,面对别人的讽刺,也是一副“与我无关”的架势,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者”,基本都不怎么听别人讲话,偶尔听上几句,听听也就过去了。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不太计较他人言语、不听别人讲话的做法使他们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部能量损耗,将全部精力聚焦于自身,从而使自己得以最大限度发展。正如S医生不在乎教授的训斥,将精力集中于向教授学习提高医术上,最终也事业成功成为名医。同时,钝感也使血管和神经保持一种放松状态,因而也是常葆健康的秘诀。
这种钝感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迅速调整的心态和不拘小节的大度宽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假如凡事都抱着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态度,锱铢必较,则任何关系都不能维系得长久。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体谅,多一些适应,多一些灵活的转换,钝感一些,才能使关系和谐地发展。
面对芸芸众生各式各样的毛病,不必太在乎,视若无睹,忽略不计,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面对自己本身各式各样的缺陷,不必难为情,接纳自己,关注优点,自信坦荡地生活下去。只有拥有这种钝感力的人,才能摆脱各种烦恼,轻松自在的走向成功。
正如渡边淳一所说:世界上不仅仅存在敏锐聪慧这种才能。相比之下,不为琐事动摇的钝感,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才能。而且,只有具备这种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钝感力,其实是一种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