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也是我头一次看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不想第一次看这样的节目就被斯琴高娃饱含深情的朗读所感动。那种贾平凹先生对母亲唇齿之间的悲伤和怀念,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包括平常从容淡定的董卿也几度转身拭泪,当然也包括在电视这头的我。
我原本不想用这样沉重的标题来述说孝道里爱的温暖,但在我听斯琴高娃老师用心至情地朗诵完贾平凹先生给母亲的那封信后,心情特别激动,几度泪流满面,最后还是不自觉地做了这样的选择。
对于父母的爱,一直都是我们作为儿女心底最柔软的心结。对于孝道,都是我们子孙后代需要继承的衣钵和弘扬的精神。我们的身体授之于父母,我们生命的成长和人性的完善都离不开父母悉心的培养。如果说培育儿女是项投资,那父母就是那个最不计投入成本的人。也许是习惯了这样的呵护,我们有些人对父母给予的爱已经麻木,在他们心里就成了理所当然的索取。有的没有半点感恩之心,反而对父母存在很大的抱怨,甚至恶语相向。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堕落的成那个样子,真为他们感到痛心。我不知道他们的脑子里在想什么,心里装的什么那么重要,重要的高于自己对父母的爱。
如果说我们年幼不知世事,尚可以理解。但我们在爱的庇护下不断地成长,而父母在慢慢变老,我们自己后来也成为了人之父母,应该懂得了爱的涵义。我们从生活的社会里吸取了不少成长的养分,应该耳濡目染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爱的故事,应该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感恩和珍惜。
有人说,爱是自私的。但父母的爱永远都是那样的公正温暖,是天底下最无私最纯朴的爱。人性需要这样的爱来呵护和延绵,社会需要这样的爱来温润和发扬。
也许并不是我们不孝顺,只是觉得自己很忙,工作压力山大,生活经济窘迫,总想着来日方长,总想等以后条件好些了再好好地孝敬父母。可父母却在我们所谓的孝顺里慢慢地老去,来不及等待那看似咫尺却无法遂愿的遥远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有爹娘,而我们有的包括我自己,爹娘有的走了一个或者都走了。所以呢,如果我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也不算晚,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的犟嘴,真的不然的话,后悔都来不及。
我很庆幸,我的母亲还健在,我还有那样的机会去孝顺,我还可以是母亲眼里那个未长大的孩子,还可以陪母亲听她唠叨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还可以陪老人一起吃饭或看园子里的那些长势喜人的蔬菜。而对于父亲的离去,一直都是这些年藏在我心里的隐隐作痛和深深的遗憾。而无论我怎么去自责,父亲再也回不来了。我的忏悔,父亲再也听不到了,只消逝在风中,不知老人是否会原谅我当时的不孝。我唯有将那份爱加倍补偿给我的母亲,这样我的心里才稍微觉得舒坦一些。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会常回家看看,逢年过节时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好温馨的。父母都走了,家就慢慢散了。大家各自为家,没有那么多牵挂了,自然回去的也少了,姊妹兄弟间就只有血缘关系里的亲情了。有些姊妹兄弟不和睦的,就更没有什么往来,甚至连路人都不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与其父母过世后将丧事办的风风光光,倒不如平常多关爱他们,给予他们需要的温暖。与其带着忏悔去怀念父母在时的生前,倒不如珍惜父母健在的当下。从现在起,好好地孝敬他们,疼爱他们,不让错过成为自己一生的遗憾和愧疚。
爱,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作的延续。孝顺,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自己良心的一种追问。我们甚至可以贫穷,但绝不能输在对父母的孝顺上,因为孝顺是需要用那颗感恩的心铸就的,因为在父母的心里,我们所做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付出都足以让他们温暖地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