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讨论“人”为什么要装睡(原因显而易见,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定制”的理由,所以不讨论),而是聊聊如何识别“装睡”,也好看看自己有没有“失眠”,因为“假醒”会影响“真睡眠”,以及如何真正地醒着,这样我们才能在躺着的时候好好享受真正的睡眠。
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奇葩说》的辩题“父母观念落后我们应该闭嘴(正方)还是争论(反方)”中,傅首尔的一段:“我(这里指傅首尔)和我儿子之间也经常观念冲突。
我(傅)说:“儿子,你要好好刷牙,要不然你们班女同学会嫌弃你。”(1)
儿子说:“你觉得如果我在乎她们的话,我会不好好刷牙吗?”(2)
我说:“为什么不在乎?你们班一个漂亮的都没有吗?”(3)
儿子说:“喜欢跟漂亮有关系吗?我爸喜欢你是因为你漂亮吗?”(4)”
短短两个回合,在辩论场上叱咤得意(这里不是得瑟的意思,而是“春风得意”)的傅首尔,几乎“完败”。那巧舌如簧的傅首尔是怎么“输”的呢?
标记(1):傅妈妈想通过“女生喜欢爱干净的男生”(动机)来刺激儿子去刷牙(行为)。
标记(2):儿子反驳老妈的动机“无效”。但是要注意,儿子用了“在乎”,而且是“我”在乎,而不是“她们”喜欢。换句话说,儿子的逻辑:姑娘喜欢我,没用;我在乎、我喜欢,才有用!
标记(3):傅妈妈认为儿子的“不在乎”是因为女孩儿们的“长相”。(小看儿子了,哈哈)
标记(4):儿子直接指出逻辑漏洞:“喜欢”跟“漂亮”不是充要条件,即我们可能因为“漂亮”而“喜欢”,但并非所有的“喜欢”都源自于“漂亮”。
儿子显然比傅妈妈清醒得多:1.精准用词:“喜欢”、“在乎”这些动作的程度是有区别的,他知道。2.情绪的主体:“她”(即“别人”)喜欢≠“我”在乎,他也知道。
尤其是第2点,很多成年人,甚至说姐妹们更容易陷入这个“逻辑怪圈”:大家喜欢“这样”的女生(又是社会的刻板印象下贴的种种(也重重)多标签),所以我要“成为”这样的人,这样大家就会喜欢我。
比起“我喜欢”,成年人更喜欢追逐和实现“别人喜欢(想要)的”。因此,忽略了最最重要的一点“你是谁?”,据说这是人类追寻一辈子都有可能说不清道不明的哲学问题。
谈“哲”色变,人们不明觉厉,望而却步,不去了解自己——这是个哲学问题!太难了!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行……
是的,别人说你不行,也许你还行。但如果连你自己都说“我不行!”,那就真的是不行了。
之前写过一篇“不要再给我贴标签了!”。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被贴标签,而是主动给自己贴一些“我以为”的标签。
很多人的彷徨和迷茫,实际上是因为内外的不统一、不和谐,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那怎么摆脱?先看看是怎么产生的。
“真醒”:对周边的人、事、物皆有感知,而且能够自发、自主地对这一切给予反馈。
“真睡”:与醒着相反,无感知、无意识、不自觉,极易受他人言行影响。
“半梦半醒”:有感知的能力(因为醒着),但是没有顺从感知给予真实反应/反馈的能力(勇气)。
傅妈妈一开始想用“催眠”的方式让儿子“睡着”,就会听话地去刷牙……不曾想儿子的“清醒”,令她看起来像在自我催眠。(注:此处纯属比喻)
现代人,大多焦虑,然后失眠,于是更焦虑……如果不想办法中断,这个恶性循环就会持续下去。
我做猎头的那一年,压力很大,当时的同事说:“熬夜不想跟今天的月亮道别,是因为醒来看到就是第二天的太阳☀……”
不想睡,是因为不想醒……因为,【醒】和【睡】相对。乍一看,没毛病。可实际上,连“放松”都觉得是种“压力”——我不配!
醒着的时候,痛苦,想睡;该睡的时候,也痛苦,该醒!于是,就这么折腾着自己脆弱的神经,直到瓦解,崩溃。
突然想到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口深井,不流动起来又遇低温,一触零,可不就成了深井冰。(谐音梗,啊哈)
那么,怎么办?
常做【下定义】的练习。在这里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
里面有一章提到“绿灯思维”,就是不要一听到别人给自己提建议(就事论事的时候),就觉得对方是在否定我整个人。
【事】是【人】为,但【事】不代表【人】的全部。可是,很多人都区分不开。
就像傅妈妈认为“喜欢”(是因为“漂亮”)就会“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么就应该“去刷牙”(讲卫生)。反之,儿子不刷牙说明没有喜欢的人,并得出“班里没有漂亮小姑娘”的“结论”。
前面说过这结论是有误的。如果我们执拗于这个逻辑和结论,那么我们的行为也会“义无反顾”地奔向它。
因为,我们并不想清醒地识别自己,所以我们情愿选择听信于他人——大众的选择。
就好像,没有遇到想要结婚的对象,但是到了“结婚的年龄”,于是,结婚了。因为身边都在说“该结婚了!”以及同学、朋友们也都“结婚了!”好吧,那我也“结婚吧!”
也像,没有遇到合适的工作,于是选择“自由职业”,别人就会觉得这个菇凉“爱折腾”、“不稳定”和“hold不住”,不适合结婚。
对于此番种种,我只有一个想法:理不理解和接不接受,那是别人的选择。我尊重你们,也希望你们能尊重我。
因为长期做【下定义】和【复盘】的练习,所以我现在可以更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了解到他人言语的潜台词。
毕竟咱们说话还是含蓄的。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再举个例子,比如公众号有些文章提倡“早起”,比如:你有没有见过四点钟的哈佛图书馆,之类。
我也曾想“发愤图强”——调了个四点钟的闹钟!可我只知道成功人士早起“表象”,却不了解他们早起后的“硬核”操作……
于是闹钟响后,找了个助“清醒”的“冥想”app,开始“打坐”。可后来才发现,原来我只是换个姿势打盹……
这回可不是“装睡”而是真睡着了,却想“装醒”。
后来,我问自己“为什么想早起?”,“起来之后做什么?”以及“怎么才能早起?”等问题之后,我才真正的找到了“早起”的内驱力——真的是我自己想,而不是因为耳边一直响着“你要早睡早起!”的叮嘱(唠叨)。
总之,对自己真诚一点,多关注自己内心,多抱抱自己。人这一辈子,也只有自己,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