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中存在着一种人:醒着的睡着的人。
想勤奋,总是敌不过惰性;
想努力,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
想精进,面前总是弯路不断。
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仿佛越努力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年轻时,我们曾不谙世事的认为未来不会太差,然而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友好。
36岁时的他,也在不太友好的现实中,浑浑噩噩的过着。
他像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见,对命运无选择。
业余时间,空了就找朋友聚会,喝到烂醉;
经常熬夜玩游戏,刷着搞笑视频找乐趣;
不看书、不运动,实在没事做就裹起被子睡觉。
直到有天,两位好朋友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变,惊醒了他,他突然醒悟:要主动创造成就,否则只能被动承受现状。
一年的时间,他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三年时间里,他从一个被生活推着走的人,成长为一位心智探索者、自媒体的红人,给千万人带来了正能量和指引,他就是周岭。
从混沌到惊醒,从迷茫到清晰,周岭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编写成一本书《认知觉醒》,告诉同样想成长的我们,如何摆脱成长的焦虑与迷茫,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认识驱动。
同时提醒我们: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
02
如何摆脱成长的焦虑与迷茫
如今,焦虑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病”。
莫名其妙烦躁;总为还未发生的事情担心;心情经常跌落谷底。
在成长的道路上,焦虑成了我们前进的最大绊脚石。
然而,我们总能查觉到焦虑的情绪,但很少有人去探究焦虑背后的原因,常常陷入焦虑中,被负面情绪羁绊。
周岭,在他觉醒之后,也经历过这样一段焦虑时间。
因为什么让我们产生焦虑呢?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写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利,或影响力”。
当我们迫切的想得到安全感,通过努力却不可得后,焦虑感就会油然而生。
看过一句话说:唯行动可破焦虑。
周岭在对抗焦虑时想通了:做总比不做的强!
面对焦虑,他找了个安静的午后,拿出纸笔,把心中的烦恼、担忧、顾虑和欲望全部列了出来,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钟后要做的事,慢慢地分析出焦虑的几种原因,然后一一调节。
在他的触底反弹后,焦虑慢慢的消失了。
大部分人在面对焦虑的时候都是被动承受,其实主动权从来都在自己手中。
当我们正视焦虑时,才能彻底解决这个困扰。
关于焦虑,我们可以一一列出,如果对人生目标迷茫,没有方向又该怎么办?
记得孩童时,懵懂的我们都会信誓旦旦的说:
“长大后想成为医生”、“长大后我也成为科学家”……
种下这些梦想的种子全凭喜欢某物或羡慕某人,于是他们成为了我们追寻的对象。
其实,成人后的我们一样可以,当你看到某个人的生活是你理想的,或者某本书指引的行动指南,觉得还不错的,可以先依照着学习模仿行动起来。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写到:
“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晰的时候,就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行动中,越发清晰。
如果总希望先有清晰目标后再行动,我们很可能因为自身维度和认知经历不足,导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
注意的是,不要只停留在抄袭、原样照搬的层面上,要做到延伸思考,灵活变通。
就如毕加索说的:行家抄作业,大师窃灵魂。
03
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认识驱动?
近年来,很流行一个词“打卡”。
比如朋友圈减肥打卡、健身打卡、读书打卡等。
有些人,头几天特起劲,后面打着打着就不了了之,立下的flag也就无疾而终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开始打卡时,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出于成长本身,想到今后锻炼塑身,拥有美好身材;博览群书,变得博学多才……就顿时信心满满、动力十足。
但随着时间推移,热情消退,动机也随着减弱,如果想继续坚持则需要依靠更强的意志力。
靠毅力去支撑,往往越行动越累,慢慢就变成苦苦支撑,到最后精力消耗严重,一旦松懈,就再难投入。
那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可坚持的行动呢?
《认知觉醒》中周岭给出了四个策略: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一)定义明确的目标
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制定练琴目标:“我要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练琴1小时”。
目标越明确,行动越专注,技能就越精进。
此外,如果目标太大,我们可以将它分解成若干小目标,逐一实现。
(二)极度的专注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时,盖茨的父母亲就分别给他们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都是:专注。
专注,全身心的贯注到行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当下的乐趣,激发持续行动的动力。
要做到保持专注,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有个适合的环境,最后行动的过程让大脑只专注眼下的事,不要存放其他事情。
(三)有效的反馈
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反馈,接受反馈后我们才能分析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完善提升。
反馈的方式有多样,比如打卡、签到、记录、定期复盘等。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静下心来去记录行动的过程,分析行动结果,了解行动的方向是否偏航,适时适当的做出调整。
(四)在拉伸区练习
拉伸区是指: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
已经掌握的事一味重复做没有什么意义,挑战太难的任务容易产生挫折感,这两者都无法进入沉浸状态。
难易适中,既能提升自己能力,又能收获成就感,才能进入最佳的行动状态中。
以上四个策略,可以让我们行动时进入深度沉浸的状态,身心合一的去感受,行动过程带来的微妙感觉,收获满足感,从而激发自身内在动力去驱使持续行动,告别苦涩的毅力支撑。
04
最后,行动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只有行动,才能探索出其他的可能,就像哥白尼去探索宇宙,人类才认清地球原来不是宇宙的中心;尼尔•阿姆斯特朗勇敢的登山月球,我们才诞生了移民到其他星球的计划。
周岭说:去做总比不做的好,开始总比放弃强。
有清晰的目标或想要模仿的对象,就去行动吧。
在每一次的行动中,去体会收获,感受成长。
《认知觉醒》通过提升我们认知,开启行动的元动力,帮助我们从认知上改变自己,走出迷茫,获得清晰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实现自我成长。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让《认知觉醒》成为你开启行动,奔向梦想的助燃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