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没有特殊的能力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坚定的信念,培养个人的责任心。并非所有的教授都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能行之有效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传达给学生的教授更是凤毛麟角。——德里克·博克
咨询的本意是希望建立师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友好的关系,结果却是:每个新生在学年开始或之前必须将自己的选课意向上交自己的导师。多数被指派为导师的教师发现,在如何选择哈佛学院四年的课程方面,他们自己都有新的东西要学。
因为在学生咨询的问题上,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期待之间存在明显反差。学生咨询工作不容易做。学生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志向还不甚明了。年轻学子所面对的个人困境,往往与当初确立学术道路的过程有关。许多因素左右了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但是学生对这些规划并没有真正的信心。大学校园里有无穷的诱惑,学生很容易为自己的漫无目的找到借口,唯独忘记扪心自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而教授往往只是某一狭窄领域的专家。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在大学度过。他们自己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曾接受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为学生指点专业本身的职业,可以让他们做得比从电话本随机抽取的某一个人更出色。然而,每一代大学生,却都指望教授用他们的智慧和技巧为学生指点迷津。正如作者指出的,一百年来,哈佛的咨询工作未有改进,问题根源仍未解决。直到2005年秋,哈佛关于课程改革的提议中,都认为需要加强学生的咨询工作,但对如何改善?却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看法。
学生咨询的内容可分为学术咨询、道德教育和自我了解。
就学术咨询而言,哈佛缺乏有效的学生咨询制度。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新生没有配备具有丰富学术经验的导师。而对于学生而言,不光有自己兴趣还未真正建立,还有要摆脱家长安排给他们带来的束缚。另外,学生和教授的看法不同,课程的要求等等都是对咨询的挑战,但若将选择权都交给学生,还可能付出代价——因为没有人能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将学到什么。
对于道德教育。虽然课程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仍以培养有道德感和负责心的公民和领导人为己任。但曾经在大学传授的道德准则已被管理层取消了。对于什么是优秀品德,人们也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各学校都不愿意通过课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因为强迫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什么是善行、什么是美德,或许并不是唯一或最佳的方式。道德推理很难在课堂上传授,因为学生们总是习惯于取悦教师、取得好成绩。而作者发现,唯一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出其不意”地呈现道德问题,并将道德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
最后是自我了解。学生向导师提出的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因为若问题很简单,学生可能自己就解决了。通常情况下,掩藏于表面之下的问题才是最难以解决。因为学生总是不愿承认自身的不足。哪些看似学习的问题,最终可能是由其他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个人原因造成的学习心不在焉等等)。而导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并支持学生走自己的路,不要让他人的期待主宰自己的思想。但是和普通大众一样,教授也有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而大学在遴选教授时,又很少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角度,寻找品德优秀的人。要改变这一现实,难度颇大。以哈佛的政策为例,教师的聘任和晋升需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学、科研和作为学术公民的义务,但良好的品行并不在考虑之列。虽然多数教授的确能做到为人正直,认真负责、乐于助人。但毕竟不是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因此,作者认为,要让教师成为年轻学生的学习典范,不光要遵守聘任程序,还需要有一个坚定支持改革的领导班子。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也不放弃“身正为范”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