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森前些日子去考驾照,用滴滴叫了一辆车,由于司机开错路,不仅多兜了半个小时的风景,原本应该80块钱左右的车费一下子变成了170块,司机采用“三不政策”:不承认、不道歉、不按原价退钱。
无奈之下王先森决定向滴滴平台投诉。正准备活动活动小手指和嘴皮子的时候,滴滴软件咣当跳出来一个消息:系统检测出实际行车路线与规划行车路线相差较大,您是否认可此次车费和行程?A:我认可、B:我不认可(具体我忘记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好歹曾经刷过n套高考题,这道题果断选B啊。滴滴平台很快就把车价调整到正常价格,不由让我感觉到人间自有真情在。
因此我产生了疑问:
当一个司机和一个乘客他们之间如果发生纠纷,责任是谁的?惩罚司机或者乘客?这是很难判定,尤其是线下O2O业务。那么滴滴怎么判断?
滴滴用一个相对或者绝对的方法。C就是乘客,B就是司机,一个绿B就是指用户一直表现的很良性很正常的用户,不随便给人打差评,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讲偶尔打一个差评,平台认定这个差评是真实有效。如果一个用户经常给司机打差评,这个用户可以称之为挑剔用户,或者本身事儿很多。对于用户经常打差评的司机,分数平台就会进行降级。
比如给C打评价平台认为不真实,这样对评价进行降级。所以并不是乘客给司机评价,平台不会认为都是司机的责任。
所以大家不要任意给司机差评,如果很随意的给,平台认为这个用户是不好或者是有问题的。
滴滴的奋斗史
随着4G网络、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地图等一系列的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打车软件迅速增多:滴滴、易到、曹操、Uber…。滴滴靠着2个干爹用钱加速,前期着重于招募和补贴司机,使用户用滴滴打到车的速度,比其他竞争对手快上一截,满足了用户核心需求。迅速打败对手,占据了打车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所以从战略决策层、管理层与战术执行层上看,滴滴绝不比美团弱。
那为什么还会出现美团打车呢?
滴滴并没有绝对的壁垒。
滴滴从根本上看,并不是一个生态化的网络协同型企业,而是靠规模经济型的海量资本砸出来的独角兽。
王先森在第2篇日记中提到过,协同有三个特征:规模、复杂度、实时协同。
比如微信,将企业、媒体、学校、政府、个人等几乎所有的社会角色连接,而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比如淘宝网,通过卖家与买家这条线,将很多点同时联动,而形成巨大的网络协作。
回到滴滴本身,却只是单一的连接双边司机与乘客,通过算法智能推荐提升连接效率,并没有能够像微信、淘宝这样形成生态。
何谓生态?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你可以围绕它形成很多周边的产业,比如淘宝客,比如微商。所以用户为了能在紧急的时候打上车,根本就不介意再下个曹操专车、易道,Uber,也是这些打车软件还能存活的根本原因。
而网络效应越强,竞争的壁垒就越高。
比如微信一家独大,根本没办法再造一个同类的社交产品。但淘宝电商系,网络协同效应毕竟与微信还是有些差距,所以一个京东,有机会以完全不同的模式做出个自营平台进行抗衡。
而滴滴出行的单一连接司机和乘客,滴滴外卖由于目前没有生态化、多点化的网络形同,很难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美团做衣、食、住、娱乐休闲和生活服务,再加上现在的美团打车,集中兵力抢占“出行”市场,所以是有可能做出网络效应的。
所以虽然美团在战术战略、管理上没有优势,但从生态、网络效应上看,滴滴没有绝对的护城河,即大资本、大资源将有可能撬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