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录
【原典103】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注释】
鉴空衡平:语出朱熹《大学或问》:“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制本然。”
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语出《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意思为:修饬自身的途径是端正内心,是指自身有所愤恨,内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惧,内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喜乐,内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忧虑,内心就不能端正。
【译文】
守衡问:“《大学》的功夫就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只一个诚意就可以包括完了,可是《大学》中还有正心的功夫,说‘心里总是念念不忘于愤怒或快乐,则正不了心’,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这就得你独立思考才能领会了,领会到了也就明白什么是未发之中了。”
守衡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再三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为学的功夫有深有浅,在刚开始时如果不能着实用心地去好善憎恶,又怎么能做到为善除恶呢?这里的着实用心就是诚意。然而一般人不明白心的本体原本就是空灵的,刻意去好善恶恶,反倒是多了这分有意为善憎恶的心思,心的本体就不是廓然大公了。《尚书》中所说的‘不有意为善作恶’,这才是心的本体。所以《大学》中才说,‘心里总是念念不忘于愤怒或快乐,则正不了心’。正心就是从诚意功夫上体认自己的心体,使它经常像镜子一样明亮,像秤杆一样平稳,这就是未发之中。”
【解读】
王阳明认为,本体是无一物的。所谓的无一物,就是无一私欲念虑。人人心中有天理、私欲的辩争,有很多种事事物物的实践在其中,但是本体自身自是本体,不关人心念虑。人心念虑事物万千,本体中原无念虑,是心性之纯然状态,故而无物。
《大学》工夫主要是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着落。为学工夫有深浅,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要着实用意好善恶恶。到工夫熟后,则自知心之本体本无善恶,本不必着意去好善恶恶,否则就不是本体之正。这个阶段的诚意则不是另外加一个意念,而只是顺本体之流行。阳明的这种思想已经十分接近晚年四句教之“无善无恶心之体”。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