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日愿望是什么?”
——“我希望,穿越到我出生那一天,杀死我自己。”
这是短剧《听见她说》里的情节,上映两集,占了数个热搜。
比起为女孩外貌羞耻而一致发声的第一期,我更想说说第二期:《许愿》。
以女孩小雨26岁生日的许愿视频为引,短短25分钟的独白,揭开原生家庭的禁忌和难言,牵出了无数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
孕期出轨,畸形成长,亲情失格。
博得大量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这是小雨26岁的生日,没有生日蛋糕、没有蜡烛更没有盛大的Party。
她孤独地坐在桌前,录视频许下生日愿望,也慢慢透露出成长的点滴。
她的父亲在母亲孕期时出轨,两人因此离婚。
小雨和妈妈相依为命,在“爱”里,在“控制”下长大。
从小到大没有好朋友,
写日记会被妈妈偷看,
遇到了相爱的男孩,却被母亲偷偷拆散……
小雨也在妈妈滋生的“恨”里成长。
为了让父亲身败名裂,她被妈妈抱着到处去闹;
为了让父亲一辈子后悔,她被灌下农药;
爷爷奶奶去世,小雨没有见到他们最后一面……
在小雨的讲述里,始终对母亲爱里带恨,渴望逃离,心怀抱怨。
而提到父亲,却后悔自己欠他一个拥抱,甚至希望自己去陪他。
这掀起了巨大的声浪:
有人同情小雨,谴责母亲把恨转嫁给孩子;也有人谴责渣男父亲,从根源上害了一个家庭,
有人批判这一集亲疏不分,价值观扭曲。
层层声浪下,那些“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有人听见了吗?
原生家庭的悲惨案例,从不缺少站在上帝视角的谴责、教导,而是缺乏一些共情。
下意识因愤怒谴责母亲,却没人在意她是否活出自己。
成为母亲之前,她先是一个个体。
是母亲,也是女人,有母爱的宏大,也有人性的脆弱。
若站在“她”角度,面对事件始末,理解心路历程,则一切不同。
母亲的崩溃与个性转变、原生家庭的破碎、以及子女的无辜承受。
这一切都有一个事实的大前提:丈夫孕期出轨。
把愤怒发泄到无辜孩子身上,固然不对。
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此一事的母亲,客观上所承受的伤害无比真切。
从生理学来看,生活中很多给人体造成高压的事件,都有对应的压力指数。
其中,怀孕为40,丧偶和离婚最高,分居第一、第二,直冲100。
孕期+出轨,是两个高压事件同时叠加,女性因此受到的伤害难以量化、也无法还原想象。
甚至有的人由此患上精神疾病,都并非个案。
母亲将这份巨大的悲痛转化为恨意,并以此来惩罚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这背后隐藏的情感,其实是一个个体,在遭遇婚姻背叛时的绝望与无助。
太多女性,在孩子出生前,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有了小孩后,又把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精神无法独立。
一旦遭遇丈夫的变心和背叛,唯一的心理支柱坍塌,陷入痛苦。
义愤填膺地指责,要求她们快速进入承担者的状态,不仅加深了伤害程度,最终还会造成悲剧的最大化。
在谴责教育问题之前,更应该做的,是给她们时间和宽容去平复。
理解脆弱,尊重人性。
半个小时的片子,有近一半时间,小雨在叙述自己不曾谋过几面的父亲:
他和母亲的过往,他走后的生活,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她的见面,她对父亲的愧疚与盼望。
有人说,片子对父亲着墨过多。
实际上,缺位的父亲姓甚名谁、是何面目,对单亲长大的小雨来说,没那么重要。
令小雨真正渴望的,是那份本该存在、却离失的父爱。
单亲的她,盼望自己出生在一个完整的家庭,可以有另一种被爱的方式。
她倾诉的父爱,更多的,是一种对“父母双全”的幻想。
《隐秘的角落》里,单亲妈妈周春红对待儿子朱朝阳,和小雨母亲的“控制”如出一辙。
她对儿子说的最多的就是:“妈妈只有你了。”
热牛奶喝不下也必须喝,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
任何苦痛的根源都是:“你爸爸不爱你”。
对孩子们来说,母亲是受害者,更多的,也是施虐者。
因缺爱而产生的偏执,他们极度渴求获得,温暖被爱的方式。
把父亲、亦或其他人的爱,当成稻草抓住。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映着许多人渴望爱的影子。
不安的樊胜美,一次次去填补原生家庭的无底洞。
没有对未来的预期,没有承受风险的底气,只能躲在角落,期待一个“完美”的伴侣来拯救她。
剥夺关于“爱”的幻想,对长久亲情缺位的他们来说,往往十分残忍和严格。
与其上升道德标准,不如关注ta们真实需求。
如果说现有的结局,很难颠覆。
那么最容易、也是最需要去关注的,是避免有越来越多的人,延续悲剧,成为原生父母的翻版。
片子中,小雨曾说,自己碰上过一个喜欢的男孩,因为母亲的介入被迫分离。
而在小雨看来,这段感情的断裂不怪母亲,只怪自己。
是她自己配不上前男友。
小雨妈妈用前夫的错惩罚自己和女儿时,小雨也同样在用相同的方式惩罚自己。
心理学家Alfred Adler在《自卑与超越》中写,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原生家庭为孩子奠下的烙印,从小就清晰可见,可能会伴随折磨一生。
《都挺好》里面,苏明玉的父母偏爱哥哥,也用不正常的期许让她承担着养家的巨大责任,而上一辈不幸的婚姻,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她抗拒着亲密关系。
苏明玉是幸运的,她的反抗最终走向了好的结局,也得以与父母和解。
可更多的情况下,是成年个体依旧被童年的阴影笼罩,脱不开原生家庭给自己留下的创伤。
将自己的行为冠以“为你好“”道德“的名义,实际上却是在孩子身上不知不觉地延续自己过去的梦想。
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应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健康释放的环境,才能培养出自信、和勇敢去爱的能力。
希望现实生活中的ta们,可以走出自缚的牢笼。具备爱人的能力,也有不爱的勇气。
同样,ta们不缺少,像解读教科书一般,被冠以的别样社会意义和说辞。
而缺少真正的看见,和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