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开始之前,我必须得说清楚王安石先生在《伤仲永》一文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果一个人不努力,那么他拥有再高的天赋也白搭。要解释的原因是想证明我并非不了解文章的寓意,再有就是我所疑惑的并不是王安石先生想要借文表达的寓意,而是一些粗枝末节的东西。
写这篇文章的动机的确只是因为心中疑惑,那天我在看小说的时候突然就想起这篇课文来了,内容不必多做赘述,我想大家应该都还记得。
我疑惑的是,方仲永这位天才究竟是如何变成凡人的?王安石先生在文中就已经有了他个人的解释了,但在我看来,这只是方仲永变成常人的原因之一,甚至根本算不上原因。
我们都知道,方仲永是少年成名的,他小时候某一天突然想看书写字,父亲就帮他从邻居家借来了,随后赋诗一首,请来同村的秀才看,秀才赞不绝口,甚至之后还有人来买他的诗。仲永的父亲觉得有赚头,然后便带他去见各路达官贵人,导致仲永没了念书的时间,所以才华便一点点消散了。
我想问的是,这有可能吗?
一个人的才华会用完吗?
王安石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文采像是一杯水,不续杯的话总有喝完的那一天;我刚好和他相反,我认为不用续杯,而且杯中如果有水是永远也喝不完的。简单说明就是对于文采,王安石先生觉得可以用加减法进行运算,我则认为只用加法便可以了。
我们考试的时候总有排名,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排名上升或下降的情况,如果排名上升,那意味着你比后面的同学多学了一些知识;如果排名下降,那则是你没比之前学得多。一个小学生,一直都是全校第一,但是中途休学一学期,期末参加考试的时候就降到倒数第一了,此事情有可原,因为他一个学期没有学习新知识,但我敢肯定他不是得的0分,试卷上总有一两道老知识吧。
以上正是我疑问的由来,方仲永纵使不学习,也只能称为没长进,怎么到最后就泯然众人矣了?他之前的文采应该还在的呀,这一点我想很多喜欢写文的朋友不会否认,即使你很长时间没读过书,再写文章的时候也只是你上一次写文时的水平,不会退步。
而且我个人认为写文章所需储备的知识量其实不大(专业书籍除外),像方仲永这样的奇才,诗句的韵律架构更是一学即会,他十年没看过书,文采也只停留在五岁,但他五岁时写的诗就已经广受好评,而且十年之间也一直在写,所以我想不通到最后他竟然会沦为常人。
此文只是把我的疑问和理解写了下来,王安石先生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警世,是为了劝学,但古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肯定不会和现代人一样了,即使世间仍有“天才”“天赋”之类的词语,大概也与古时候的意思稍有偏差吧。
其实泯然众人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现在看来尤其正常,因为被别人超过是无可避免的,可能方仲永的文采只是被当时的才子超过了而已,但我仍然不相信他写不出五岁时的诗句,不知道读者们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