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的复盘,对于如何转变职业生涯。日复一日重复无趣的工作也许进一步刺激了自己的这种想法。既然这份仅仅满足温饱的饭碗岌岌可危,何尝不抛开一切,从头再来?
人们之所以转变职业生涯失败,并不是因为害怕改变、缺乏准备。大多数人都具备改变的动机,但是,在具体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出问题了,你需要从“先计划,再行动”到“先行动,再计划”。
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路看上去颇有道理:
1、确定职业目标;2、确定职业发展策略;3、采取实际行动。
但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什么是可能的自我?就是你对自我所希望、所预期、所恐惧。“可能的自我”分为三我:希望我、预期我、恐惧我。自己由许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不仅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由自己的过去决定,它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自己目前的环境以及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
通过“可能的自我”的观念来反思传统职业规划的错误,人们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可能的自我”。传统观念认为“痛苦”才能让人觉醒,才会让自己知道应该改变了,但是过多的痛苦只能让人行为瘫痪,而可能变的自暴自弃,只有品尝到诱人的选项后,才会改变。
对于“真实的自我”的执着导致多样性的丧失。急于找到“真实的自我”有的时候会导致行为的瘫痪,在等待自己的过程中,机会可能在眼前溜走了。
“真实的自我”就相当于程序开发者过于追求基础架构的强大,从而思考过度,导致认知资源的衰竭,最终阻碍了“可能的自我”的追寻。
在传统观念中,一般人都会找信得过人参谋,其实这个也不太适用。因为家人或者朋友本意是很想支持你,但是他们往往会拼命劝说你想摆脱旧身份的构想,当自己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职业身份的时候,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助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曾经和自己有过相同经历并了解自己的方向并成功的指引者。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并获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径,是跳出我们平时的生活圈子,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和专业群体。
传统观念中,一旦想到了自己的所谓的“真实的自我”,就会想一步到位的改变,投入到那里去,实际上太急切的改变,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步步的采取一些小的措施反而会使我们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身份时,做到更加全面和更有依据。
那如何重塑自己的职业身份呢,关键做法是:创造实验机会,改变关系网,解释我们正在经历的转变。
最佳转变职业生涯的方法是立即将至少一个选择带入到现实中进行考量,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以兼职的形式,或者额外的任务、外包、咨询和第二职业,来获得新领域的相关经验或者培养自己的相关技能。
还有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也是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
遵从建立人际网络的三原则:
1、类我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的时候,应避开跟自己性格、生活环境比较类似的人、如老乡、同学、朋友。
2、邻我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时候,还应避开跟自己属于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事。
3、共同活动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时,还应注意避开跟自己属于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如同事。
真正能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的人,其实往往是和我们不熟悉的人。
还有就是加入一个全新的专业社群,它往往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成人最佳的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学习者刚开始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的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在学习中,自己还要找到一个领域的榜样,他就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也可以尽可能让榜样成为自己的导师。
最后要为自己的转变,设计一个故事,让人们理解你给你鼓励。需要为自己职业生涯转变做出解释,创造出自己寻求变化的诱因,也就是为一些事件做出解释,然后将这些事件串成一个故事:一个有关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故事。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感觉由很多观点自己是很赞同的,这些也和现在自己践行的时间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以目标为依托,通过付诸于行动来完成一个个目标,这此期间要不断的总结反思自己有没有走偏,然后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个方法叫“单点突破法”,也是做事情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例如找到看齐的榜样,找到或者创造自己的“决定性瞬间”,并且创造自己的故事,这些理念使自己的认知又一次的迭代,现在正在学习的硬本领和对自己的修炼,正式践行这些方法的运用,希望可以实现那个“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