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与其说他是特立独行的,不如说他只是一个用笔表达自己态度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虽然是一本杂文集,不过篇章之间的连结却是行云流水的,多是有感而发。
初读《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我并不能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当然,字里行间的批判和讽刺意味却是能感受到的。我一直认为,只有能和作者感同身受,才算真正读懂一本书,而像《沉默的大多数》这类书,我是很少读的,因为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没有经历过,是无法明了作者的每一个字的。所以读完了《沉默的大多数》,我也只敢说意会了皮毛。
《沉默的大多数》这一书名,似乎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隐喻,开篇第一章“沉默的大多数”中,作者阐明了自己写作的动机,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或许这也是我们都变得沉默的起因。虽然中国社会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在思想上进行着自我压迫,从一系列的历史和当下的事件中都可以看出。
王小波在书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而在今天,一切好像都颠倒了,人们的距离似乎拉近了,而且更加擅长表现自己,大家似乎已经开始抛弃沉默是金的观念。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自我,反而却不能向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着电子产品和不曾见面的陌生人倾诉,却和亲近的人无言相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只言片语,却无视身边的人的真切关怀。
沉默是个具有两面性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可以造就一代人,也可以毁灭所有人。王小波在书中所写的,我也许并不能完全读懂,因为我还难以达到作者所处的高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直到今天,王小波的话语、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迫切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