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我家人的真实写照。
我的家人都对吃有一种热情,这种热情不是食不厌精,不是追求山珍海味,不是饕餮食客,不是饮食毫无节制,而是一种对待食物的尊重,都乐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食材转化成不同的盘中餐。
清明节到了,各家便赶紧准备枫叶,红蓝,姜黄,糯米等一应做五色糯米饭的材料,妈妈几姐妹便商量谁做黑色,谁做紫色,谁做红色,谁做黄色,在谁家里蒸,安排好取送时间;然后上山扫墓的食材也要准备好,杀几只鸡鸭,酸粉的配菜:辣椒,韭菜,酸菜,搓菜,萝卜干,花生米,叉烧,腊肉依次备好,配上老妈精制的酸醋煮好的酸汁,分别打包装车,还得备好餐垫,砧板刀子餐具水果,下得山来的吃食便备好了;当然还要准备扫墓归来晚上聚餐的食物,妈妈养的土鸡,二姨买的羊肉,三姨带的虾,四姨备的烧鹅,舅妈再整点青菜米饭,家里的大厨二姨夫四姨夫操刀烹饪,我们小辈打打下手跑跑腿,不过大多数时候只负责吃喝加饭后收拾。
家里蒸的五色糯米饭:
说完刚结束的清明,来说说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自然是要大吃大喝热闹一番的。一般初二,要回老外婆家吃饭。这两年,也不知谁提议的,要在元宵搞比赛,啥比赛,菜式比赛呀!每家备上两三个菜,然后拿到老外婆家,上桌比拼。很遗憾我每次都因为要返城上班而错过这样有趣的场合,只听老妈形容,她备了脆皮扣肉和酿豆腐,二姨家是水煮牛肉和凉拌黑木耳,三姨家红烧鱼和虾,四姨家也有道鱼加甘蓝卷,脆皮扣肉获得好评,酿豆腐不够入味,黑木耳抢光了,甘蓝颜色太丑,都评价一番,热闹地吃了,年也就过完了。
人多,两大桌是少不了的,三大桌很快凑齐✌✌
不是节日就没节目了?错,甭管哪个姐妹兴起,做猪龙棒罗,然后就又聚一起,大肠谁买买多少,糯米要备多少,猪血谁负责,花生放不放,薄荷呢,在谁家,好,开心地灌猪血肠,成品各自打包走。又或者,包粽子罗,煎艾草糍粑罗,煮饺子罗,做包子罗,蒸马蹄糕罗,整马打滚罗,多得是吃食品种,只要高兴,便一呼百应做起来。
然后最最重要的,一家人亲亲热热坐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的话家常。
四姨每次都最嗨,喝了点自家酿的葡萄酒,脸红菲菲的,就开始唱起歌来,然后自诩四大美女的妈妈阿姨们就都和着唱将起来,一时屋里便热闹非凡。我们小辈这个时候便显得尤其矜持,要么忙着给四大美女拍照录像,要么拍手叫好,要么静静吃吃喝喝,将天下都交给四大美女去了。男人们喝酒猜拳谈时事聊新闻。重孙辈们嬉笑奔走打闹啼哭。而老外婆就在旁边听闲话家常,偶尔插几嘴。热闹得都要翻天了。四大美女嗨够,也不会忘了和老外婆留影,满头鹤发八十多岁的老外婆,精神矍铄地坐在凳子上,儿孙围绕,照影留存。四世同堂儿孙满堂说的便是她老人家了吧。
曾经也疑惑过,自己为何对做吃食有种执着,小时候的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蹲在墙角看书是我最大的乐趣,别问我为什么,现在的我也不能理解为何是这样一个有损形象的形象,想起简直笑哭,近些年来,却对做吃食热情不减。现在历历数来这样那样的吃喝场景,霍然明白,成为吃货,便是我绕不过去的命。
作为吃货的幸福,有人能体会吗?民以食为天的食上主义有人懂吗?嗯,我想大家都能体会都能懂,每个人都有爱吃家里饭的味蕾,怀念家常菜的胃,思念家乡味的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