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娓娓道来,实用性强。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观点和做法给我以启发和借鉴;有时,又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颇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
一、将教学改革及微改革作为学校治理的起点。“当教与学不以问题为导向时,课堂本身就成了问题。”有多少问题课堂仍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在少数。因此,要捕捉到课堂存在的典型问题,以问题为课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课堂要进行闭环管理,落实堂堂清,要以典型为牵动,逐渐实现课后书面作业清零。探索单元整体系列备课机制。
二、用成长自觉驱动教师自我发展。首先,帮助教师发现并培植、展示优势。其次,成立非正式兴趣团队。赋予教师自主研究的主动权。如,成立学科研究团队,班主任研究团队,老教师思想研究团队、读书研究团队等。要激发教师的成长自觉,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自在的文化主体。发展的具体途径为:读书、写作、课例、课题研究、课程,游学和分享的“5+2”模式。
在教师的阅读上,未来走向定位于:三个一。即,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我认为这种阅读极好!更有指向性、目标性、专题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无裨益。
三、教代会、学代会、家委会要真正建立和发挥作用。可以分别组织老师、学生就学校工作进行座谈或问卷,鼓励师生集思广益、建言献策。要让师生对学校工作提建议成为一种常态。要发挥家委会作用,打通家校壁垒。要让家长、学生登上学校的讲堂,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乐所爱)。让学校的每一份子,都成为管理的主体。要邀请校友和社会名人到校开办讲座。
要走进教师的课堂,发现经验及时总结,帮助教师提升与点评,引领教师走上研究之路,释放职业情感,爱上自己的工作。
四、改造学校治理架构,实施扁平化管理。打破传统科层化管理机制,实施分布式管理。让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战斗,分管领导与组长拥有自主决策权,并对决策的结果负责,把专业自主权和话语权还给老师。无论是班子还是教师,都要以课题牵动自己的研究。
要对教师的教案课件、课程、课题成果、经验案例等进行有效管理和传承,增强这些文化产品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关于学校的管理架构:要先把常规工作抓牢扎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