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译文】
祖国的都城,远远望去,心中惆怅,不忍离开,慢慢行走,这是孔子离开鲁国时的样子。思乡的感情,圣人与百姓是没什么两样的。公孙归父对鲁国的赞美眷恋,为什么却被晏桓子(晏婴父亲)讥讽。答案是:离开祖国想念祖国,这种感情很纯正(而公孙归父还没离开鲁国就眷恋不舍,心思不纯正)。
礼仪上所弹的琴(制作在南方),在北方弹奏仍有南方的味道;重木底鞋(制作在越国),在楚国穿也会发出越国的声响。因此,旧情不可以断绝,这也为仁人君子所称许。正是因为有离开祖国的悲伤,然后才能突显身在祖国的快乐,哪里有没离开祖国却能体验到快乐的?野兽在陷阱才会思念旷野,当它奔走在旷野上,并不知道在旷野上的快乐;鸟儿在笼中才会思念树林,当它生活在林中,并不知道在林中的快乐。公孙归父从未离开鲁国,却赞美眷恋鲁国,如果不是在鲁国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利益,又怎能体会在鲁国的快乐?
泰山,洙水,曲阜的大道,大庭氏的库房,城市乡村,物产风俗,弯弓打猎,儿童嬉戏,男人们走在路上,如果不是突然看到新鲜事物,又怎么会向别人炫耀所见所闻呢?每天吃稻米高梁,是不会告诉别人的,如果吃了熊掌牛心,就会赞美食物珍贵。每天穿着粗布衣服,是不会告诉别人的,如果穿上锦衣绸缎,就会赞美衣服华美。从这里,我就知道公孙归父说在鲁国的快乐,一定是不正常的。得到了超级享受,得到不正常的利益,侵吞不该得的财物,一个劲儿贪腐下去。即使不是晏桓子这样的聪明人,也可以断定公孙归父用不了多久就会流亡。
最崇高、快乐的精神境界,人人都可以拥有。但是,因为人们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就转移到物欲上来,并且乐此不疲留连忘返。权力带来的乐趣,令人精神抖擞;文章带来的快乐,令人傲视天下;声色带来的快乐,令人五迷六道;打猎带来的快乐,令人心猿意马,这些都是俗人的快乐,是君子眼中的悲哀。悲哀,就是看到了乐极生悲的祸患。猫头鹰喜欢吃老鼠,蜈蚣喜欢吃蛇,这是怎样的腐臭啊!却有人羡慕并沉浸其中,不顾身家性命,这就是通达者眼中最可怜的了。公孙归父夸耀在鲁国的快乐时,本来就够可悲了,何必还要悲叹他的流亡呢?
我曾经听说孔子颜回的快乐。说乐在其中的,是孔子的快乐;说不改其乐的,是颜回的快乐。至于那些饭呀,饮呀,曲肱呀,不是孔子的快乐,只是“乐在其中”罢了。至于那些箪呀、瓢呀、陋巷呀,也不是颜回的快乐,只是“不改其乐”罢了。那么,圣贤的快乐,果然是空无一物的吗?他所谓乐在其中,“在”这个词就表明“一定有处所”呀。他所谓不改其乐,“其”这个词所就表明“一定有所指”呀。那么,居在什么地方?指向什么地方?(其实,就是所谓的‘道’呀)我的朋友们,为什么不一起来追求道呢?
《东莱博议·公孙归父言鲁乐》
旧国旧都,望之怅然,迟迟其行者,亦圣人去父母国之道也。夫思者,圣愚之所共,公孙归父怀于鲁,曷以独为晏氏之所讥?曰:去国而怀者,情之正也。仪之琴,居北而音南;鞋之吟,身楚而声越;是固情之不可解,而仁人君子之所许也。 因去国之悲,然后怀在国之乐,曷有居其国而知其乐者乎?兽在阱则思圹;当其走圹,未尝知圹之乐也;鸟在笼则思林,当其栖林,未尝知林之乐也。归父方居鲁,而喋喋以鲁乐告人,自非不安其常而嗜其利,何自而知其乐哉?岱之山、洙之水、五父之衢、大庭之库、城阙井邑、物产土俗,弧而育焉,髫而嬉焉,弁而游焉,固非骤见而忽闻,胡为而夸语于人哉?日饭稻粱,未尝以告人,一得熊蹯牛心之馈,则誉其珍;岁衣布帛,未尝以告人,一得雾縠文锦之服,则誉其美。吾是以知归父之誉鲁乐,必弃常而嗜利也。
弃常嗜利,干没不已,虽非晏氏,固可指期而俟其亡矣。至乐之地,人皆有之,惟不能有其乐,而乐移于物,故驰鹜而忘返。权宠之乐,勃如也;词华之乐,骄如也;声色之乐,昏如也;畋游之乐,荡如也:是皆陋人之所乐,君子之所哀。哀之者,岂预忧其祸之至哉?鸱鵶嗜鼠,即且甘带,何等臭腐!而忻慕耽惑,以身偿而不悔,是固逹者之所甚怜也。归父誉鲁乐之时,固已可悲矣,奚必悲其将亡哉?
吾尝闻孔、顔之乐矣:曰乐在其中者,孔子之乐也;曰不改其乐者,颜子之乐也。然则饭也、饮也、曲肱也、非孔子之乐也,只是乐在其中而已;箪也、瓢也、陋巷也,非颜子之乐也,只是不改其乐而已。意者圣贤之乐,果窅然而无物邪?彼所谓乐在其中者,在之一问,必有所居也;彼所谓不改其乐者,其之一词,必有所指也。居何所居?指何所指?吾党盍共绎之?
【附评】
张明德曰:去国怀乡,亦是人情常理,虽圣贤不免;然自归父言之,又是一段肺肠。所以文于前半断归父湛乐之非,后幅言圣贤之乐不系于物,两层意思皆言之有本,非徒以设辩见长也。彼孔、颜之乐,吾党之乐,是二是一,又在意会之矣。吾于先生文,每一读过辄欲起舞,可与商彝周鼎并传,正不在区区文字间也。
附:《公孙归父言鲁乐》
鲁宣公十四年,【秋,九月楚子围宋】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桓子告髙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怀于鲁矣。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十八年,归父奔齐。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