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中旬,西安市的教师都要参加一次综合素质考试,小学幼儿园教师上午考,中学教师下午考,今年也不例外。
吃完午饭,我向考点长安一小走去。路上遇到不少参加考试的教师,他们有的背着包,有的拿着考试袋,里面装着橡皮、铅笔等考试用具,俨然一位参加中高考的学子。远远望去,一小门口已经聚集了一大堆人,有互相交流的,有急着往里走的,有抬头张望等人的……看看这些教师,年龄都在50岁左右,都是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人。因为近几年的试场编排都是按照年龄编的。
对于这样的考试,教师们观点不一,绝大部分认为挺好的,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可以与同学朋友见见面,聊聊天;个别教师认为没有意思,但考虑到要评职称等,不得不考。不管怎么认为,每年都这样考着,每年都按时到考点。
我走进第26考场时,多位教师已经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面孔都是熟悉的,几乎每年我们都在同一个考场。大家找好自己的位置,安静的坐着,等待监考老师分发试卷与答题卡。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自己小学时的考试,每当看到监考老师发完试卷悠闲的在教室来回巡视时,我就特别羡慕教师,幻想着自己长大后也要当一名教师,不为别的,就为学生考试时自己能悠闲的在教室里转。后来自己当了教师,才明白考场上来回巡视的老师,不是悠闲的,有时候可能还有巨大的压力,要看看试卷上涉及的知识点有没有教给学生,自己的学生会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会取得怎样的成绩等。
随着考试铃声与监考老师的提醒,考试开始了,教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答题的沙沙声。看到考题,我不得不佩服命题者的智慧,从选择题到简答题,再到分析与应用题、实践与创新题,无不渗透着教育教学的理念,都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我市的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个人的教育积淀与专业发展紧密相连。不要说做题,就是读读每道试题依托的材料,就是一次有趣的、别致的学习之旅:可以学到党的十九大会议主题及会议关于教育的观点,学到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主要人物周莹成功的秘诀以及这个“变”字所蕴含的教育真谛,学到中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容,学到教育扶贫的要求,学到多位教育专家关于教育的理论与见解,学到评价的分类与功能,学到微课的特点,学到抓住教育契机的方法,学到拥有教学智慧的重要,学到反复记忆强化知识的理论依据,学到西安教育的方向目标,学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这样的情境下做题,给人一种愉悦感与成就感,因为做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将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领悟内化相关理论与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过程,就是牢记教育使命积蓄力量奋力前行的过程。
在这些新颖别致的材料依托下,教师们做题如行云流水,因为他们多年来就这样站在讲台上,就这样给学生传授知识,就这样践行教育理念,就这样履行着自己的义务与职责。尽管试题有的要求判断分析,有的要求提炼观点,有的需要结合自身实践进行阐述,有点要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方案设计,但对于任何一位行进在教育教学这片天地里的人来说并不难,因为这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奋力驰骋的天地。
试题中还闪耀着统编教材的理念与特色,特别是最后一道试题,要求制定一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看到此,我头脑里马上闪现出统编教材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增加古诗文的份量,编有传统文化类的综合性学习,选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等等,充分落实统编教材的核心理念之一立德树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设计这一主题的活动很多,如古诗词朗读比赛、我眼中的孔子孟子、话说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节、除夕)等,但我没有这样设计,而是考虑到这道试题还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相联系。因为现在许多学校在落实这一学习任务时,都是选具有教育意义、富有特色的地方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的,如南五台民俗文化村、白鹿原影视基地及民俗文化村、富平陶艺制作、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于是,我制定了一份参观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方案。因为我曾专门参观过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也曾为这里所陈列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所震撼,如戏剧秦腔、农村织布、华阴皮影、陕北剪纸、凤翔泥塑与年画、户县泥塑与社火、马勺脸谱、长安造纸、宜川腰鼓等等,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需要我们保护与传承,设计这样一次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其所发挥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考试结束后,你能感觉到教师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边走边交谈着自己的答案,交谈着自己对整个试题的认识。因为试题给了教师一次学习的机会,开阔了教师的眼界,考量了教师的能力,同时也赋予了教师以更大的责任与担当。
我认为,试题的灵活源自材料的鲜活,试题的价值源自材料的精深,试题所承载的意义是教育所承载的责任。
让我们为命题者的智慧与辛苦点赞!因为这样的考试就是一次别致的旅行,引领教师尽情欣赏教育的风光、享受教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