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通过樊登读书听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商业营销方面的书籍《上瘾》。乍一看“上瘾”二字,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一些负面消极的东西,网瘾、酒精成瘾、毒瘾等。但,如果我们可以抛开固有的偏见和道德价值评判,单从工具的角度去看待它,可能会收获不一样的答案。
我突发奇想,既然本书的作者可以指导和帮助商家或创业者利用上瘾模型让用户对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上瘾,那有没有一种可能,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将此上瘾模型巧妙地改装一下,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或某个领域产生兴趣而上瘾呢?我认为,上瘾模型背后的根本逻辑就是让人对某事物产生依赖感和强关系,最终在心里表征的驱动下逐渐生成的某个习惯。
因企业深谙习惯的强大力量,所以在设计和开发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一直将培养用户习惯作为他们的基本原则。我相信,习惯养成类产品背后的设计秘诀对于家庭教育同样适用。套用书上的上瘾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付诸于行动,必须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充分的动机、完成这一行为的能力、促使人们付诸行动的触发。用公式来呈现即:B=MAT。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
拿帮助孩子养成自己收拾书包的习惯为例,要想促使孩子采取行动,首先要激发和调动他们找到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意义;其次,要在恰当的时候向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使其具备完成自己收拾书包这一行为的能力;最后,可以通过激活孩子自身的内部触发(情绪、爱好、性格、气质等内部因素)和安装外部触发(鼓励、及时反馈等外部因素)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孩子养成上述习惯。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家长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信任和鼓励。揠苗助长和越俎代庖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分享一下近期的育儿成果:通过近一个月的尝试和努力,四岁的Jimmy现在已经养成每天晚上睡前自己收拾书包的良好习惯;周一至周五家庭无电视日;全家早睡计划成功实施三天。
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