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通宵营业的书店既能容得下夜读的市民,上自习的大学生,也能容得下流浪者和拾荒者。工作人员对后者不仅不驱赶,还愉快接纳,自认为工作很有意义。
看到这里,我想说:“来这家书店买书吧,这里温寒暖贫的美好是书籍和心灵里最有意义的美好。”
真的,你怎么知道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当代沈从文?当年沈先生在北京身无分文,就是靠着在这样的书店蹭读、在北大蹭课、在小旅馆蹭饭蹭睡才奇迹般地在北平扎下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棵大树。你怎么知道这些人里面就没有一个一贫如洗的萧红,或者霉运不断的梵高?可贵的是书店上上下下都有君子之风,他们不仅给寒士容身之所,还赋予尊严,称呼他们为“读者”。
因为他们与书朝夕相处啊。书——全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跟书沾边的人难免一身墨香,蹭上书中的柔软的,谦让。书中记载山林无语但是树木葱茏,既能藏虎豹麋鹿,也能庇佑小小的毛毛虫好好活,破茧成蝶。书中还有大海磅礴怒吼,盛得下万吨巨轮,也可以让小鱼小蟹在礁石里活得开开心心。书里的山水,容得下大,兜得住小,所以泰山不必细壤,故能成其大;沧海不避小流,故能成其广。以此类推,书店既能迎接夜读的市民,自习的学生,又能给流浪汉拾荒者这些贫寒的人以温暖和慰藉,温寒暖贫之举,悲天悯人的情怀,义薄云天的读书人的思维方式一定能让各个层次的读者纷至沓来。
那么请大家就来这家书店阅读吧,我们读得太少了,中国人平均年阅读量4.56本,仅及韩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我们得用力追赶哪,要不,很多社会精英放弃了对书籍,对精神的追求,沉湎于求田问舍,连卖草鞋的刘备都对此不屑,何况是穿着当代华服,形貌昳丽的当代人?温寒暖贫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记载在若干古代的典籍里,不读书,焉知死生之大?不知生死,焉知悲悯?不知悲悯,焉知人心向善,向美,向比自己弱势的生命报以温暖的微笑?
在欧洲旅游的时候,车,往往给行人让路。司机的理念是开车的人已经占有汽车资源了,是强者,强者理应让弱者先行通过,所以车让人在欧洲非常普遍。幸运的是杭州现在也率先开此风气,司机的风度与书店店员的君子之风是一致的,打破了零和关系的枷锁,让美好的体恤传递在人与人之间,达到温寒暖贫的境界。
如果这不是工作的意义,那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