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附录如下: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语言优美,文章紧紧围绕“匆匆” 二字展开,细腻入微地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时光,感叹已逝时光的不可挽留,以及虚度的光阴,表达了“五四”运动之后,青年的觉醒,然而又常感前途迷茫,徘徊不前的矛盾心理。
结构上,中心突出。首段即抛出问题,“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起读者的思考,不由得问自己“为什么”。然而问而不得,自然转起下文抒怀。
第二段,作者以“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领起,紧接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让读者触摸到了无形的看不见的时光,“针尖上一滴水”何其渺小,相比之下,大海又是何其宽广,这巨大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我的日子”与“时间的流”也正如同这一滴水与大海,留在读者心里的这一意象也更为深刻。
第三段作者以“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领起,然后围绕“匆匆”展开,具体写一天的时光是怎样从日常的点滴间流走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此时的日子就同那流水,“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此时的日子就是那碗里慢慢减少的米饭,日子如同太阳一样,是有脚的,这比拟手法的运用,使得“日子”这一形象更为生动、具体,它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从我脚边飞去”。叹息时,它“在叹息里闪过”。日子就这样如影随形,让人不由得不珍惜时间,作者如一位谆谆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们珍惜时间。
第四段承接第二自然段的“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抒发内心的感慨、无奈,过去的日子在徘徊里匆匆,在匆匆里徘徊,连游丝般的痕迹都没留下,在极度的虚空里,作者发自内心地呼喊:“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想,这便是此篇的文眼,正因为日子匆匆,匆匆的时光、短暂的一生,更不能虚度光阴。
结尾:“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与首段呼应,再次引发读者的思考。而此时,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心中或许都已有了答案。
在结构上,作者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语言上,委婉而灵动,亦师亦友,多用排比句式,感情层层递进,情感也更为细腻,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所描绘的事物更为生动。文中一个个问句也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