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七角星纹镜
齐家文化(约2000B.C.) 青海省贵南尕[gǎ]马台M25出土
现藏:青海省博物馆
此铜镜为桥形钮圆镜,背饰七角星,直径8.9厘米,出土时位于俯身葬的墓主人胸口下面。镜背中央原来有纽,但钮损坏了,推测主人在钮损坏后又在边缘处钻了两个孔,方便系绳穿挂。
这是中国境内出土的最早的两面铜镜之一。甘青地区是中国铜镜的发源地,到商后期,向东传入中原地区,向西传入新疆地区。
齐家文化出土的另一面铜镜,是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的桥形钮素面圆镜,直径6厘米。
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广泛使用铜器的文化,时间跨度为2100B.C.~1700B.C.,广泛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出土了130多件铜器,多为小件的工具,还有指环、配饰、铜镜。
另有一面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轮星芒纹铜镜,直径14.6厘米,传出土于甘肃,被鉴定为齐家文化铜镜。
中国古代的铜镜的外形特点是圆形、有纽无柄。世界上最早的铜镜出自西亚,但他们的传统是有柄镜,与中国铜镜不是一个系统。
铜镜在青铜器中是独特的一门,一般青铜器的研究到汉代为止,只有铜钱和铜镜,研究范围可以晚到近代。因为历代一直在使用铜镜,所以存世数量庞大,国内任何一家省级博物馆都有足够的库存办个铜镜展。
二、夏代铜器
1、网格纹鼎
夏代(2070B.C.~1600B.C.)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V区M1出土
现藏:洛阳博物馆。
鼎通高20厘米,重0.783千克,腹饰带状网格纹,敛口、折沿、圆腹、平底、空心四棱锥状足,口沿上两个半环状耳,其中一耳与一足上下对应。
这个鼎虽然个头不大,也算不上好看,却是“华夏第一鼎”,这是我国有明确出土信息最早的铜鼎,也是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唯一的铜鼎。
鼎作为炊具,早在8000年前就出现在陶器中,但因为材料强度的限制,陶鼎都没有耳。中国国家政权的建立从夏代(2070B.C.~1600B.C.)开始,此时中国的青铜技术也已经成熟,鼎逐渐从炊具演变为权力的象征,传说大禹铸九鼎,把九州的风物刻画在鼎上,分置九州,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成为中国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物。
圆鼎的基本形制为三足两耳,这个鼎是早期的“耳足四点配列式”,即郭宝均先生提出的,俯视鼎时,鼎的双耳与三足,有一只耳是和足重合的,能看到四个点,这样的构型与工艺相关。
受当时的工艺限制,将一只耳和一只足放到一处,是为了方便合范,从而形成了“四点配列式”的圆鼎,但从外形看不美观,没有一个观察角度是左右完全对称的,三足摆正的时候,鼎的两个耳朵是扭着的。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殷墟文化一期前后(约1300B.C.),发展为“耳足五点配列式”,是为了视觉效果选择更为复杂的合范方式,这时的圆鼎有一个最佳的观察角度,看上去是完全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