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让人喜欢的”
——林语堂
“自己三日不读书,就会觉得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
——周国平
一、三日不更文,面目可憎;十日不动笔,引爆焦虑。
1、焦虑来自于无意义的付出
9岁的女儿看到我电脑屏幕上这个题目时,站在我身后说了一句,“因为你不会写,没有想象力,知识不够丰富,错别字非常多,写出来怕别人笑话,所以你会焦虑!”
听得我有点目瞪口呆,却又禁不住哑然失笑。她说的有几分道理。惊讶于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也对“焦虑”如此敏感!
一向以“勤奋”和“坚持”标榜的我,也会“爆发”写文焦虑危机。一向以“自律”自诩的我,竟也会在社群里误入一个付费乐捐式的打卡小群,还美其名曰”自律不行靠他律”;类似交智商税的此类蠢事,经历过几件,比如头脑一发热,充值加入一个三日不更新贴子的讨论逻辑可视化的饭团。说实话,鬼知道里面的帖子讲的是什么。这些跟风的时髦带给我的意义和价值好像是负值。除了越来越焦虑,觉得羞于对人谈起,甚至觉得连正常写文都受影响了。
不论大事小事,心里一旦多了一件事,自然会多分散一份精力和注意力,多花费一分钟时间。
每浪费一分,焦虑就增加一分。
2、焦虑来自于无目标的功利
反问自己,为何要去做一些无意义的盲从,盲流?
“挖地三尺”终于“炸出来了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功利心,人脉连接的功利;知识链接的功利;以为“入团入伙”就能达到功利目的;
功利在这个被商业无限放大的时代,已经不是什么可耻之事。但无目标的功利,不能称之为“功利”了,该称为愚蠢的“图财害命”了。
前一阵子,和简友闺蜜约定更文对赌,互相点评,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但仅仅写完一篇后,第二篇还未到交文时间,他便丢了个红包过来,说今天实在写不出任何东西,脑子里没一点头绪。我还有点不屑,自我感觉总是很良好。于是坚持熬夜码了一篇干的掉渣的更文,算给他交了差了。
第二天,看到他给我挑出的一堆刺里面,简直羞愧的不敢直视。一堆垃圾文字,怎么堆,都觉的其丑无比。闺蜜也借各种理由,后来发现,这种强压式的更文,反而成为了彼此的负担。焦虑更是肆意蔓延,坐立不安,百爪挠心。完全背离了写文的初衷。于是那场看似美好的约定便无疾而终了。
不是任何功利都会起到正面激励,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3、焦虑来自于碎片化的阅读
现代人早已把碎片化阅读当成一种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便捷途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却总是发现,尤其在浏览公众号里的一些鸡汤文和干货文,总会有种莫名的焦,有时甚至是焦躁。阅读偶尔会触发写文的冲动,但总是无法系统而深入地进行思考。难免陷入,一知半解和断章取义的缺陷中。
因为有了碎片化的电子阅读。纸质书籍一本又一本堆在角落里吸灰尘。
二、3个小方法缓解写作焦虑。
1、关闭清除无用信息源
打开微信通讯录,几十个群,其实有一半以上的群已被屏蔽掉了。但仍留在内存里僵尸着。再看看通讯录里,一半是陌生人,连招呼都不曾打过。有的似曾相识,但生活中无任何交集。终于狠了狠心,把那些三个月都不会打开的群,统统删除退出。把那些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搭一句话的人,果断的删除。清理完毕,感觉清爽了不少。
一些订阅的公众号,尤其是经常发一些刺激神经和撩拨情绪字眼的公号也全部取关。
把原来泡简友圈的时间从每天一两小时,缩减为几分钟。甚至有时,只关注自己专题里面简友。尽量减少时间去关注那些无效信息。节约时间,将时间用在必须和该用的人和事上。杜绝无效的社交和无效的信息泛滥干扰。
2、专注“经典阅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跟随余老诗读了《大学》,领略到了大家的处世智慧。反观,身处这个焦虑时代,我们处心积虑,舍本逐末,背道而驰。
读一首晏殊的《浣溪沙》,品味文字中蕴含的美。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人诗词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快感,还有美感。多数写作者追求的是快感,自己感觉爽,或者让读者感觉到很爽。但经典带给人的不仅有快感,还有美感。在美感中去发现那些奇思妙想,那些婀娜多姿、曼妙清新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
那些经典才是直抵真实世界的复杂之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品味经典,增强自身底蕴,培养审美素养。没有美感的写作,无疑是缺憾的。与功利的时代适当保持一点距离,让阅读和写作回归古典,回到自然。
读经典,能静心养气,去芜存菁,抛除杂念。
3、专注自由书写
自由书写完全是对内的。通常我们学习写作,练习写作,老师会教我们应该按照流程一步步进行,但是当你遇到写作焦虑的时候,就不必按部就班了,完全可以天马行空的去写。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去写。比如,一般的写作顺序是:明确主题、确定读者对象、头脑风暴、搜集素材、大纲初稿、修改成稿6个部分组成。
但是在苦于找不到读者对象时,往往将主题跑偏。或者没有读者思维,自嗨一气。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毫无顾忌的下笔去写。写着写着就会找到感觉。
比如我本来计划写一篇由焦虑导致的亲子教育失败的一个案例。但落笔后发现,写了两段文字,竟然背离了亲子教育。又写回到了写作焦虑上来。于是又循着这个主线去写,把前面的进行删减组合,慢慢就写出了个雏形。然后再去进行增、删、调、改。再逐步的明确目标和读者。
如果一开始,给自己定位好了目标和读者。就会竭力想去如何取悦读者,如何让素材满足主题目标。焦虑感就会越来越强,因为会担心读者不喜欢,担心素材不够充分。有了顾虑,就容易卡壳。卡在一个环节,出不来。不知道怎么往下写,越是写不下去,越会焦虑;越焦虑,越没思路。焦虑的产生往往在初稿,所以自由、专注、大胆的去写初稿。
抛除一切杂念,自由表达,自由书写。
初稿、修改、修改、修改,定稿;直到自己满意,直到读者读了有感觉。
当写完这篇文的时候,有点惊喜之感,发现写出来的模样远远超过了想象中的美。
一个匠人,当他全身专注投入到去打磨一个物件时,必定是心无旁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