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益论是最大的阴谋论。因为即使一本写成屎的书,也是一个作者思维的呈现。也许他脑袋里确实装着屎。但对于每一本书,最大的意义不是增进你的知识,而是激发你的思考。没有一个人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不会产生任何思考。判定书的质量依据就是激发起读者思考的深度高低而已。就像我最近狂啃互联网相关的书籍,一来是因为互联网是全世界人的现在,更是我本人的现在,我的行业,我的职责。
因为我自己的习惯,读书喜欢一蹴而就。这个词有点贬义的成分,我自己承认。一蹴而就的结果就是必然要面临一个注意力的抛物线,更准确来说是一个专注力下降曲线。不过它会随着书中随时涌现的兴趣点,产生新的高峰。不过最终的趋势就是一本书越靠后的章节,我注入的思考力会越弱。
我的铁蜜汤圆妈对我这种读书方式提出了质疑。她是我从小到大,读书方面一个指引者,从培养读书的兴趣到如今更有效读懂一本书的建议。她偏向精读工具书,对重点章节加以分析深入思考,得出有益的结论。也许性格使然,我会想要在最短时间看到一切,在关键部分放慢速度。最后靠划出重点和旁注心得,完成一本书的阅读。
昨天的《即时引爆》,最核心的当然是第一章,关于社交引爆四个定律的阐述。第二章展开如何减少快衰定律的介绍。第三章对社群运营的建议和对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转型的建议。由于专注力下降曲线的左右,我第二章、第三章基本就以略读加标记重点的形式完成。
昨晚凌晨三点开始失眠,脑袋里涌入很多奇怪的想法,比如“妈妈这一称谓是最强大的多巴胺”“社交时代一直推崇的强关系,其实并没有在我的社交圈产生多大的威力”还有就是“作为一个运营喵竟然在一本书最强调运营的部分,以最浅的方式略过”。
这三个想法,在上午一一解决:
1、“妈妈这一称谓是最强大的多巴胺”已经成文,已经在简书和微博发表,搜索“刘大顺”。
2、“社交时代一直推崇的强关系,其实并没有在我的社交圈产生多大的威力”,已经和老公讨论过后达成一致。结论就是所谓的强关系,在广义上虽然定义为好友关系,但是真正强关系其实应该定义为三观吻合的人群,如果这些人群也同属你的朋友圈,他们才会对你真正产生指引和影响。
3、最后“作为一个运营喵竟然在一本书最强调运营的部分,以最浅的方式略过”,驱使我刚刚认真以正常偏慢的阅读速度,再次通读一遍《即时引爆》后两章节。
心得整理如下:
个人关系链和社群,是社交网络最常见的两种形态,如微信、微博属于个人关系链;豆瓣贴吧,qq群、微信群基于兴趣或获取信息的目的加入的社群,称为垂直社交产品。作者预言将会触发下一波社交红利。而社群是使引爆中为尝鲜而来的用户群,长期黏着、转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比如我目前运营一个人数为500人的妈妈群,成员多以本地0-6岁宝宝的妈妈为主。她们依靠对育儿的问题讨论黏在一起,群活跃度很好。
社群运营是需要成本的,如果社群运营涉及到线下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将会产生更多的运营成本。但本书的作者却在列举了,某APP的社群运营模式之后,得出总结,真正好的社群运营是无成本的运营,也是基于短定律的影响。
由此引出社群运营四大原则:
原则一:不是企业自建社群,而是让用户自己来。
给企业的建议就是跟随用户进入现有社群,或是鼓励用户创建社群。用户之间也会靠着“三近一反”原则,社群自发建立,靠着用户间的关系链维持,无疑就是强社群。
原则二:给出简单而清晰的目标,并逐级实现。
在社群中给予用户一个个需要实现的目标,完成自助激励。优秀的产品和游戏,会营造一种氛围,协助用户不断树立自助目标。
原则三:每个人都清晰知道自己的任务,去完成它。
这部分他引用人人都想做小池塘里的大鱼。意思等同于“嫉妒从来不会发生在与你过远的人之间,而是越是能力差不多越容易产生嫉妒”。所以在大家都差不多的小池塘里,每个人都有想大鱼的目的:吸引关注,得到赞同,成为意见领袖。
原则四:及时且正向的群体激励。
之前谈论了自我激励,社交网络还有一种激励机制就是群体激励。自我激励是用户在完成大目标的过程中,个子能够获取的成就与愉悦,是对大目标的补充而非偏离,企业统一确立的群体激励变成引导和管理大批社群运营的主要方式之一。
群体激励有几个关键因素:让用户实施了解在完成这一过程时,自己所作出的贡献,用户在社群的占比、排名和贡献值。二是实时全员告知,
本书最后一部分,其实是对应用开发公司和传统公司的建议。
对于应用开发公司,尝试轻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1、无数版本同时测试
2、通过极小群体试探其病毒式传播
3、周期更短
4、随时废弃应用
5、还需要一套数据分析系统(对数据的准确分析有助于判定用户习惯)
对传统公司,尝试小细胞和自管理:
其实和扁平化管理意思大体相同。组件小团队,不向团队强加任何商业决策,制作成本一定要低廉。
大神给出传统企业转变的建议是:
1、不改变现有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扁平化管理层级;
2、用项目方式组件部门小组;
3、建立内部社群,信息在企业内部充分透明。
这种变通暗含了社群的管理要素:在项目组中,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贡献,以及项目成本、收益等财务数据。以此来设立自助目标和自助任务。
除了拆分小团队,还要不断跨界组合。传统企业要明确和强化自己的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开放出来,让所有合作伙伴、用户自由对接与调用。
我会在经过这些思考后,不断优化自己对目标和实现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