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公路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高知黑人和混混白人之间。在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还很严重,黑人钢琴音乐家唐·谢利博士准备去南方做巡演,雇佣了白人托尼作为自己的司机,并希望处世圆滑的托尼可以在路上帮自己解决一些相关困难。托尼本是一个种族歧视者,在旅途中渐渐被博士的人格感染,放下了自己的成见。博士则通过托尼了解了普通人的更接地气的生活,并对自己的黑人身份变得更加坦然,接受了自己的身份。
我的思维也跟随着影片中的两人进行着跌宕起伏的旅程。我自诩对六十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历史课上学过宏观的经过,从《林肯传》中读出了总统的无奈,从《飘》中了解到南方黑人和奴隶主们相处的悲欢喜乐。我以为自己已了解的够多,便带着上帝视角去看这部电影。我以为我会全程大笑,最后却因黑人钢琴家的一句话瞬间泪目,陷入深沉的思考,为这部影片深深感动。
“If I'm not black enoough,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and if not man enough, then you tell me, what am I?"
谢利和托尼争吵后情绪失控推开车门走到雨中,回头朝着托尼大声控诉着自己的委屈,一个为白人富豪提供娱乐的黑人钢琴家的委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那么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处在白人贵族圈,表面光鲜靓丽,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尊严,深知白人的笑脸相迎只是因为贵族的虚荣。他得不到白人的平等对待,但却因为在白人世界的光鲜亮丽,使他再也融不进黑人的圈子。
我想起托尼和谢利刚见面时的情景,谢利穿着镶金边的白袍,高高在上又彬彬有礼地向托尼讲述他作为司机应该履行的职责。他和托尼所处的平民世界格格不入,带着天才的光环和骄傲,不轻易打破自己的原则,托尼偷拿路边摊上的小石头会对其进行指责,在马路上丢塑料杯会被他勒令捡回。谢利是一个集才华和自尊于一身的人,他注定耀眼,也注定孤独。
这样一个孤独的人,在雨夜中突然就情绪崩溃,为自己的肤色和身份而悲哀。漆黑的雨夜,车灯下的谢利满脸血泪。我看到了一个斗士的形象,他在充满荆棘的路上独自奋战,勇敢前行。但偶尔也会在四下无人的夜晚一遍遍问自己,我是谁?我的归属在哪里?不是天生不合群,而是找不到自己应该去哪里,不被接受的圈子,不去也罢。最后在橙鸟酒吧和黑人兄弟合奏的谢利,没有高级舞台,没有虚伪优雅的白人观众,没有非它不可的施坦威钢琴,却散发出了最真诚的笑容。那一刻他融入了他们的欢乐,忘却了孤独。
我们都是很奇怪的人。一边嚷嚷着享受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一边又渴望去融入群体,参加各种线上线下活动,面基、聚餐,连小孩子都喜欢结个伴去上厕所。我呢?我孤独吗?我的归属在哪里?
有时候我是享受孤独的,一些在别人看来孤独的场景,我处在其中感到别有风味。一个人去散步时我会静静地感受风吹过来的声音,闭上眼睛任由思绪翻涌。一个人去看电影我会任由自己大笑或流泪。在刚得知自己考研失败的那段时间我去电影院刷了两遍《飞驰人生》,在座位上边看边哭,还一边感叹幸好没有人认识我。但在某些时刻,我也会感受到自己渴望融入集体的急切。在群体活动大家都在热切地聊天,只有你一个人谁都不认识时;在大家都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只有你还在啃老考学,对未来一片迷茫时。偶尔也会感叹,这世界如此热闹,却与我无关,这到底是幸运还是悲凉。
为什么看到谢利在雨中的崩溃一问自己会突然就满眼含泪呢?也许是找到了共鸣吧。一个以孤独为常态的天才也会渴望归属,更何况我这种普通人?在群体中久了渴望找到自我,在自我的世界待久了会渴望群体。
影片的最后写着两位主角的原型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了很久的友谊,直到有一方去世。谢谢托尼,让谢利不用再孤独地一个人过圣诞节。也祝愿在这个世界努力生活的人,能在孤独中品味人生真谛,也找得到自己的归属,纵情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