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在无数次的分离之后,分离对我来说也许只是两个字了,应该已经激不起情绪的涟漪。如果要体面一点,也许会加上一个优雅的转身和低着头略显得有些忧伤的背影。
(一)
在今天的沙盘成长课上,老师布置“分离”的主题。冥想过程中,我就如观影者一般冷眼看着从曾祖父去世开始的各种分离场景如电影般一幕幕划过荧幕,想当然的平淡和冷静,傲慢的用逻辑取代了冥想想要抵达的内心深处的地方!
在挑选沙具时,我找到一个自己觉得有些矫情的悲伤的美人鱼来代表分离,她背对着大海、低垂着头,长发遮住了她忧伤的眼睛,从背影看,有一种深刻的憔悴的美!
大家开始讲述那些关于分离的故事和那些关于分离的情感。我静静的听、默默的看着我的美人鱼,还是觉得过于矫情:该伤的心都伤过了、该流的泪都流过了,你还在忧伤什么呢?
到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我说我已经对分离有了足够的免疫,从小学一年级我的曾祖父去世开始到……然后我就莫名的开始哭了,我以为我早已包裹的足够紧、或者早已免疫的分离痛苦猝不及防的就爆发了出来。
在很短的时间里,冥想的内容开始回放,刚刚如默剧一般的画面有了声音和情感。那些曾经因为和亲人分离、和朋友分离、和爱人分离、和孩子分离而感到的委屈、愤怒、焦虑、恐惧、不安、沮丧、嫉妒、悲伤、不舍、不甘等等涌上心头,化作眼泪冲出眼眶。那些因为成长而和自己的坚持、执着、纯真、善良、个性的分离更是让人痛彻心扉!
我以为我经历了足够多的各种分离,就会有足够的免疫。其实,那因为不成熟而冒然发生的、或为了成长而强制发生的分离时的对立、矛盾与冲突,以及深刻的悲伤,只是被我从语言上和逻辑上理解,但内心深处却将创伤和悲伤深深掩埋,待到合适的时间,便会喷涌而出。
(二)
弗洛伊德指出,“分离”是人类的基本焦虑,之所以分离能够导致人们的焦虑、恐惧等各种难过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在内心中害怕失去能够照顾自己的客体,或害怕失去这个客体的爱。
在潜意识中,每次人的重要的成长的代价就是分离,就是成为一个不同于过去的个体,就意味着离照顾自己的客体越来越远。
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分离和创伤,人们处理创伤的方法就是与外界,特别是与一个非我的客体建立亲密稳定的情感关系,发展正性的想象,并逐渐形成成熟的认知。但是,很多人却在成长的路上不断的与建立好的亲密关系分离,比如我。
因此,才会留下一个一个分离的创伤,往往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人总是在优秀过后开始眷念优秀而不敢向前,那是在逃避因为成长而分离的痛苦。虽然层层包裹、却从未被疗愈的分离的痛苦。
幸好进入心理学领域,让我可以找到疗愈的方向,有勇气走到更远的远方!
(三)
智慧父母课堂提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唯一以分离为目的的爱。
如果孩子成长的步伐没有跟上分离的脚步,就会不可避免的留下分离的创伤。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和品质培养目标。如果前一阶段没有养成,则后一阶段不能和前一阶段做好的分离。造成在该离开父母的阶段离不开父母,在该进入学校时不能适应规则、在该走进社会的年龄融不进社会的后果。
如果孩子在3岁前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上幼儿园时的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创伤。
如果在6岁前没有走出来对世界和人群的探索,上小学时的分离将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
小学时没有勤奋感和价值感的培养,孩子在青春期时将在儿童和成人间纠结犹疑,痛苦叛逆。
如果在青春期没有形成良性的自我认知,在成人后与父母和作为孩子的自己分离时会因独立面对世界而恐惧。
……
人生既然不可避免的由无数的分离组成,那么,准备充分一点、分开时从容淡然一点。或者,最多留下优雅而略显忧伤的背影!愿你的心,在因亲人朋友的分离而深深祝福,在因成长的分离而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