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2年,晋国大夫郤克因为去齐国邀请齐顷公结盟而被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笑话了,觉得是奇耻大辱,非要去攻打齐国报仇,晋景公没同意。
机会来了。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国侵犯鲁国,跟晋国结盟这几个盟国一拥而上,把齐国揍了一顿,迫使齐国结盟而归。
战斗中,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进攻马陉。
齐顷公派宾媚人把纪甗、玉磬和土地送给战胜诸国讲和。宾媚人,即国佐,一作国差,齐国上卿, 谥武,称国武子,“宾”为别氏,“媚人”是媚邑大夫,媚邑在今山东禹城西北,因佐以媚大夫为正卿。纪甗、玉磬都是齐国灭纪国时获得的纪国国宝,甗是炊器,磬是乐器。
齐顷公说:“如果他们不同意讲和,就随他们怎么办吧。”晋国人真不同意,说:“一定要让萧同叔子作为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陇全部东向。”晋国让齐境内的田垅全部改为东西向,是有说法的。古代的田垅大多是南北向的,如果田垅改为东西向,田间道路也得改为东西向,而晋国在齐国的西边,日后晋军若再入齐,将方便通行。
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是寡君的母亲,如果从对等地位来说,那也就是晋军的母亲。您在诸侯中发布重大的命令,反而说一定要把人家的母亲作为人质以取信,您又将要怎样对待周天子的命令呢?而且这样做,就是用不孝来命令诸侯。《诗》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如果用不孝号令诸侯,这恐怕不是道德的准则吧!先王对天下的土地,定疆界、分地理,因地制宜,以获取应得的利益。所以《诗》说:“我疆我理,南东其亩。”现在您说什么田垄全部东向,不顾地势是否适宜,只管自己兵车进出的有利,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违反先王的遗命就是不合道义,怎么能做盟主?晋国确实是有缺点的。四王能统一天下,主要是能树立德行而满足诸侯的共同愿望;五伯能领导诸侯,主要是能自己勤劳而安抚诸侯,使大家服从天子的命令。现在您要求会合诸侯,来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诗》说:“布政优优,百禄是遒。”您确实不能宽大,丢弃了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肯答应,寡君命令我使臣,就有话可说了: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邑用很少的财富,来犒劳您的左右随员。害怕贵国国君的愤怒,我军战败。您惠临而肯赐齐国的福,不灭亡我们的国家,让齐、晋两国继续过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和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您如果又不肯允许,我们就请求收集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下再决最后一战。敝邑有幸而战胜,也会依从贵国的;何况不幸而败,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
鲁国、卫国也在劝郤克,答应齐国的要求算了。后来,郤克同意了。这年七月,晋国、齐国达成了和约。
面对晋国的无理要求,宾媚人进行了驳斥。
针对晋国让萧同叔子作为人质的要求,宾媚人引用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一句诗。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既醉》。我们在前边已经学过。
针对晋国要求齐国境内的田陇全部改为东西向的要求,宾媚人引用了“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一句诗。这句诗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全诗是: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䒿。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这首诗是周王朝祭祀时的乐歌。第一章的意思,是描写了肥沃的土地的由来,是经过大禹治水后形成的,周的先祖一直在此垦荒,而且“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先祖经地整理土地,确定了田垅的走向,该南北向的就南北向,该东西向的就东西向。现在要求齐国改南北向为东西向,是违背了先祖的规矩,是不合理的。
“布政优优,百禄是遒”是现存《诗经·商颂·长发》的一句。原文作“敷政优优”。全诗是: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诗家认为,这首诗是殷商后王祭祀成汤及其列祖,并以伊尹从祀的乐歌。全诗七章。其内容以歌颂成汤为主并追述先王功业,具有史诗的因素;此诗塑造了商王朝创造者成汤的形象,语言形象生动,内容凝炼集中,韵律整齐匀称,有较强的节律感,是中国后世诗词对仗的滥觞。
“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布,施行。优优,和缓宽大的样子。道,是聚焦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推行宽仁之政,百种的幸福都将聚集在他身上。
【本文是读书笔记。参考书目: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