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看了“奇葩说”主创写的《好好说话》这本书,感触颇多。捡几个感触最深的场景来演练一下如何好好说话。
1. 传递坏消息
刘润说「亲自解雇不合格员工是管理者的成人礼」。作为企业/团队管理者,如何应对表现不合格的员工,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
管理者不可能做老好人,只说好话不说坏话。老好人做不成好的管理者。管理者要解雇员工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过于感同身受,深入到当事人的艰难处境,从而产生自我愧疚的局面。那就坏了,本来是他工作没做好,对不起你来着,说着说着就成了你对不起他的局面了。
传递坏消息有三条法则:
- 要专业,不要同情
- 要善意,不要愧疚
- 要陪伴,不要主动安慰
首先,专业代表着职业化。我来告诉你工作不合格面临解雇,是因为这是我作为管理者的工作职责。你的负面结果不是我造成的,是你自己造成的。我以中立的态度通知你这个信息而已。
其次,善意的对待对方,哪怕是马上要被你解雇的员工,但不要有歉意。比较一下两个句式:
「很遗憾,公司决定解除你的劳动合同。」
「对不起,公司决定解除你的劳动合同。」
说遗憾,是因为对方收到信息后会难过,善意的我们也不开心;说对不起,则好像我们对现在的结果负一定的责任。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差距,隐含的意义相差很大。
再次,因为我们的善意,对方接收到不好的消息后,可能需要我们拿出一点时间来做陪伴。但是,忍住,不要主动安慰。一旦主动安慰,很容易陷入愧疚同情和责任不清的误区。
2. 面对别人的借钱
别人借你钱,你不大想借。回绝吧,伤和气;忍痛借吧,伤钱!
最差的情况是,支支吾吾的欲拒还迎,最后,钱也借了,人情也伤了。如果对方再拖欠不还的话,嘿嘿,你说你是要账呢?还是不要呢?
面对别人借钱,最常见的应对是问借多少,但,很不幸,这个应对很不明智。这个应对,直接越过了「借不借」这个话题,进展到「数额」话题。难道数量大就不借,数量少就借么?那对方可能会不断的试探你能借出的数额底线,人情用明确的数额来衡量,大家都尴尬,很容易人钱两伤。
正确的做法是问借钱的原因。如果是家人生病等天灾人祸,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吧。如果是买房买车等把你当作无息贷款来看待,你很容易用同样的理由挡回去。
「哦,买房啊。最近房价是涨得太凶了,我也在四处看房准备买第二套呢……」对方估计没脸再硬要问你借了。
我看到书中的这一段讲解时大呼过瘾,这招数简直可以用慕容家的绝学「斗转星移」来形容。
3. 劝人向善
作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你有时可能会真心的希望身边的好朋友改正某个缺点或者养成某个好习惯。虽然,以理服人,从来都是一个很难很难的事情,以理服己相对容易一点。
比如举个例子:
好友:「你坚持健身,保持的身材真好。」
你:「你为什么不也去运动呢?」
好友:「没时间啊。」
你:「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你每天半小时都挤不出来么?」
好友:「你是不知道,我工作忙……」
你用质疑/说教的方式来问对方,会激起对方潜意识里面为自己辩护的本能。他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你方案不可行。即使对方说不过你,也往往不会欣然接受。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如果你改变提问的方向,把「你为什么不?」改成「你为什么要?」,充分利用对方想为自己辩护的本能,将谈话引向有利于说服的方向。比如:
好友:「你坚持健身,保持的身材真好。」
你:「你怎么会关注运动呢?」
好友:「你看,我太胖了。」
你:「胖有啥不好的?」
好友:「哎呀,不好看啊。」
你:「那你打算怎么做?」
这个提问方向的改变,很像教练辅导的方式(参看之前的文章《如何用GROW模型和下属沟通》)。但给我的感觉和冲击更加直接,就好像是四两拨千计似的把对方的枪口掉转了一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好说话,是门学问,值得好好学习练习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