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韩大妈
其实,这篇还是应该归到我之前写的《我曾和你擦肩而过》系列中。
今天看了胡霜美女转发的报大人一篇文章。里面有个链接文,打动了我。那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对北漂夫妇在北京宜家趴活的真实故事。
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身边其实也有许多这样勤劳、善良、朴实的人。
报大人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修鞋匠韩大妈。
那一年,我刚到新疆一家报社工作没多久。那会儿,我的月工资只有三百八十多元。每个月要吃要住要买日用品,还有交通费传呼费……常常只能是在衣物方面多想法子省钱,以便支撑到下月发工资。可偏偏我穿鞋很费,常常不知怎么地就把新买不久的鞋头给磨个窟窿出来,这可能是买的鞋质量不好,或者我大脚拇指长得有点过于旺盛。
那时是舍不得总花钱去买鞋换鞋的,修鞋就成了我的不二选择。在离我住处不远的街边拐角处,常年有一个修鞋摊,给来往的人以及周边住户修鞋补鞋。摊主是一位大妈,一头花白短发,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晒红的圆脸上总是溢满着笑容。看着她手脚麻利地穿针引线,叮叮当当地修补着,打磨着,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一会儿的功夫,一双鞋在她手里就修补好了,鞋跟也换好了。那双鞋看上去就跟新的一样。
在她那补过几次鞋后,我们渐渐有些熟识了。也知道了她姓韩,周边的老住户们无论男女老少,都管她叫韩大妈。也断断续续听她自己和周围的老人聊起过她的故事。因为童叟无欺,做活仔细,价格公道,服务态度又好,周边就有了许多老主顾,以及老主顾介绍来的新主顾。凡她修好的鞋,交给客人前都一定会用上好的鞋油擦得锃亮,再用干净的塑料袋装好。等客人来取鞋时,就会请客人试穿着修好的鞋多走几步,反复问客人感觉怎么样。要等到客人点头表示满意,这才肯收钱。在收费方面,也是绝不肯占你便宜那种。听说有老主顾曾见大冷天她修鞋时,手都冻裂口了,付钱时就有意多付点,但她坚决给人退了回去。还有老主顾给她送棉线手套、护手霜之类的,她都一一推辞,她嫌戴着手套不好干活,手上擦了油脂,容易手滑,拿不稳线,担心修补出来的鞋不美观。对于热心帮助她的房东和街坊邻居,她更是常常主动帮忙干点杂活、或者少收或不收补鞋费,以表达内心的感激。她给我说,大家都是辛苦挣钱养家吃饭的,都不容易,俺不能多收多要,俺就只拿那些该挣的。
韩大妈五十多岁,来自山东农村。这修鞋补鞋的手艺还是跟她丈夫结婚后才学的。他们以前一直在山东济南城里摆摊修鞋。她丈夫修鞋时,她就在一旁看着,帮忙搭搭下手。日子长了,她竟也能独立操作修鞋的那套工具了。后来在济南修鞋生意不太好做了。夫妻俩就带着修鞋摊的全部家当和一双年幼女儿跟着一位老乡来新疆谋生活。
在异乡谋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韩大妈一家刚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不久,还人生地不熟的,可是唯一认识的老乡又骗走了他们之前辛苦攒下的大部分存款,然后销声匿迹,再无音信。老实巴交的夫妻俩压根没想到找警察之类的,更不知道能找谁找回这笔钱。那时,他们一家刚在市郊的盲流村找到一间窝棚住下,也幸好行李里也还藏有一点积蓄。
我听到这里时,也为他们一家鸣不平。可韩大妈说,他也有难处吧。他不算坏人,从山东到新疆一路上挺照顾他们一家的。当时也想着那钱以后还可以再挣回来。
刚开始,韩大妈夫妇是在市区边上的住宅区周围摆摊修鞋,这样做了几年后,又经房东介绍,就搬到了现在这个相对繁华一点的住宅区附近租住下来。新房东是旧房东远房亲戚,也是个热心肠的人,在这片住宅区街角处有一干杂店,就建议韩大妈夫妇在店门旁空地上摆摊,互相照应着。冬天天冷时,还总是让夫妇二人进店取暖。因为夫妇二人修鞋技术好,人又实诚,街坊邻居和过路的临时修补鞋的人都认他们。最忙的时候,客人们还得排队。相熟的老主顾则是把要补的鞋拎来,给韩大妈交待好鞋的哪个部位要补,就可放心去忙自个事了,等下午回来再付钱取走补好的鞋。天冷时,她担心冻到等着穿鞋的客人的脚,就特意买了两双大的厚棉鞋备用。
每年冬天,总有那么几天最冷的日子,无法在外面摆摊修鞋,老主顾都知道把要修的鞋放在干杂店里,让韩大妈他们带回家修补好再放回店里。
他们就这样努力地在新疆扎根生活下来,日子也渐渐过得好起来,辛苦积攒下来的钱不仅供大女儿读完了大学,还给备下了嫁妆。小儿子也刚刚考上本地的一所大学。
正当一家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韩大妈的老伴却得了重病,没多久就去世了。韩大妈咬咬牙,忍着悲痛一个人坚持继续出来修鞋,以便供儿子读完大学。刚工作的女儿主动要求负担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韩大妈说孩子的路还长,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她一人挣钱养儿子还是养得了的。
让韩大妈欣慰的是,一双儿女都很争气。女儿在学校里入了党,毕业分配进了国家事业单位,成了有铁饭碗的人。儿子边上大学,边在餐馆打零工,还用挣来的钱给妈妈买新衣服,把钱攒下来都交给妈妈管着。韩大妈平时舍不得穿新衣服,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拿出来穿一穿。儿子交给她的钱,她也存着,舍不得花一分。她说,这钱得攒着等儿子结婚用。
就这样,在我每日早晚来回匆忙的上下班途中,韩大妈的修鞋摊也一直在那街角处守候着南来北往的主顾们。
后来,因为工作变动,我搬离了那个住处,搬到了城区的另一边工作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那里,也再不曾见过韩大妈和她的小小修鞋摊。
再后来,城区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许多街道拓宽,旧房拆除建新楼房,又申报全国卫生城市,城区内开始严格管控街边的流动摊贩,许多流动谋生、靠传统手艺吃饭的小摊主们都慢慢消失在城市日益繁华的街头巷尾中。
不知道后来,韩大妈和她的修鞋摊是否还在那里,或者又去了哪里?也不知道后来的后来,她的小儿子毕业去哪里上的班,韩大妈是不是也早已彻底休息,开始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
这一切,我都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