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简书,算起来已有三个月。无相作为一个作者,陆续发着自己的小画,随缘得了几个关注和喜欢,赚了简叔等老板们打赏的两个散碎银子,宝二爷还大大方方赐了一枚“简书视觉优秀作者”的标,无相为此感激涕零。
与此同时,无相作为一个用户和读者,对简书暗中观察已久,无意一窥简书和简叔的门道,更在意的是简书上所流传的作品的味道。现粗略总结如下几点:
一、作者远比读者多:你不够优秀,就必须够有用
这是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通病”,人人是作者,作者以兴趣和圈层聚集而成的平台,大抵如此。无相本人也是作为作者的时间居多,而极少作为读者到处浏览点赞。以文青聚集为特色的简书,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这样的平台,通常只有两类内容才能获得大量阅读:一是特别实用,一是特别优秀。前者要求通俗、功利、直白,尤其适合大多数用户解决现实问题;后者则凭实力,拼运气,靠人品,得坚持。
对于混在简书的大多数而言,想要获得更多“出头”机会,只有两条路:坚持与转型;平台进一步发展壮大,吸引更海量更多元的用户,让读者大量涌入,远远大于作者基数。
二、文艺与通俗:不是向左或向右的问题,而是必须两条腿走路
文艺青年生来有许多“穷讲究”,俗话说,就是“穷酸”。比如看电影偏爱小众,读书只看文艺,穿衣鄙视流行等等。无相诸如此类积习也不少,但并不偏执。
在无关现实生存的时候,人有一点文艺天真是可爱的,文艺气质也是难能可贵的,但一旦双脚落地,就不得不现实起来,如果继续不食人间烟火,就成了迂腐。远比我们痛恨俗物的贾宝玉,到了儿不也选择了经济务实的宝姐姐,而被迫放弃了女文艺青年鼻祖林妹妹?
对于大多数必须直面现实生存问题的简书作者而言,文艺与通俗,并不是一个向左或向右的选择题,而必须两条腿走路,别无选择。
三、鸡汤与俗文:文艺通俗化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简书任重道远
实际上,文艺只是人类精神文明需求的外化表现,由文艺转化衍生所产生的能量和市场,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产业。因此,要实现我们梦想的文艺化生存的前提,便是最大化转化、刺激大众化消费需求,缩小到简书平台,。
简书运营多年,从最初标榜小众文艺的新媒体平台,已然转变成了加工、分享大众化鸡汤、俗文的中央厨房。打开首页,浓郁的鸡汤味便扑鼻而来。这并不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而是简书及其作者寻求可持续生存的初步尝试。相信,也是简叔创业实践中的小小尝试。
鸡汤和俗文的能量是不可小觑的,前者普及了古圣先贤及古人今人太多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智慧;后者演绎的通俗文学和公文文书,维系了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活与工作。但简书对文艺能量的开采,如果仅限于鸡汤与俗文,显然还远远不够。
四、大学堂与小课堂:大学者有用武之地,小文艺也有绽放春天
简书标榜用户主要为80、90后,乃至00后,但通观文风与话风,却普遍老气,小文艺应有的天真被老成世故的应世俗文打压得抬不起头,这虽然与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有关,却让平台过早过快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更多的可能。这一点,值得思考,引导和开发。
简书及作者所看重的大学堂,是一条不错的思路。但更开放的思路,却是大学堂要精,小课堂要活。因为简书目前真正拿得出手的大学者有限,过分依赖于几个能写点人气俗文就以讲课为生的作者,后果是可怕的,并不利于平台可持续良性发展。无相建议,平台可加强外部资源链接,把大学堂精品化,品牌化,加强线上销售拓展和内容输出;充实各种小课堂、小实践,让更多用户互动参与,尝到甜头。只有这样,大学者在简书才有用武之地,小文艺也有绽放的春天。
以上,无相想到说到,个人偏见,一家之言,欢迎探讨!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