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武志红老师的一篇微信文章,名为《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前天早上醒来时想到”流动“这个词,突然有了一些灵感,感觉有些疑惑得到了解释,想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来,不感兴趣的可以停止阅读,大概会觉得我讲的都是无用或无谓的话。
先摘录原文的一些片段。“身为汉族人,就好像是天然会有一个结果-- 感受能力会被家庭和社会阉割。父母如果能附和孩子的节奏,这种共鸣会在父母与孩子间形成一个场,如此一来,感受不光是在孩子身上流动,更是在父母与孩子这个关系场中流动,一种愉悦感就会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 ” 我无权概括整个民族在感受层面的状况,只能讲讲自已的体会。从家庭出发,先说我的父母。我的母亲是一个天性开朗乐观,但思维层面相对浅显的人。也就是说,母亲并不擅于捕捉他人的情感,我们也很难在一些较深刻的话题上产生共鸣。我的父亲,一个严于律己,追求完美的人,看重细节,但不擅于表达感情。因此我和父亲的交流,在我成年以后的记忆里面,基本以思维层面的交流为主,极少进行情感交流。这里的情感交流,不只是表面上的关心和问候,而是上面所指的情绪共鸣产生的流动和愉悦感。从内心一直追求深刻情感共鸣的角度出发,我在自已的家庭中一直是很孤独的。偶尔翻到一张小时候和伙伴玩乐时的照片,记起三岁以前的我极爱嬉闹,可现在的我已经不习惯于和别人嬉闹。不是我失去了童心,而是我有理由相信,我曾经这种天真无邪的特质并没有在原生家庭中获得很好的情感共鸣,而无法在后期得到发展。P.S. 全篇文章都没有责备我父母的意思,只是记录自已的心理发展路程。
有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这代人很多孩子都缺乏和父母的交流,这点事怎么值得拿出来说?我想说的是,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不一样。在特定的心理需求无法被满足的情况下,一个小孩就有可能在和别人相似的家庭背景下发展出不一样的人格。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抑郁感受最深的根源就是我一直都缺乏身与心的流动、在和父母关系场中的情感流动,以及我无法接受流动在我身上的缺失。身与心的流动保持畅通,有个前提条件是,我们觉得这样子可以被别人接受。当我们觉得表达某种感受不被别人接受时,身与心的管道就被关闭了。在我三岁以前,甚至年龄更大一些,表达心理需要的时候,有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敬应和反馈,决定了我对某种情绪的感受能力能否得以延续。关键是,这种影响是伴随一生的。我无法还原儿时发生的事情,但关注人类心理学这么久,我相信内心对许多事物的冷漠态度,都源于感知能力的缺乏。
于是,我潜意识里一直都在寻找和人的情感链接。这也是为什么长久以来都把友情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我之间所产生的情绪共鸣与流动,远远多过其他人,甚至我的另一半。有朋友曾经说:和你要好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是比较奇怪和特别的人。的确,我喜欢和欣赏她们的特别,因为她们都敢于表达自已的感受,和她们在一起我能充分感受到自已身与心的流动。我不惧怕自已说的哪些话不会被别人接受。因为朋友的这份理解,我们之间的情绪传导与共鸣满足了我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大A是我成长路上投入感情最多的一个朋友。现在想来,因为她坎坷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丰富的内在情感与达观的处世态度。她内心的沧桑与外在开朗个性的强烈对比,在别人眼里仅仅只是奇特,而在我这里,由于我对人类消极情绪极其敏感,我们每时每刻的倾心交谈,我都在她坎坷的人生故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流动。曾经有一次,当我在电话里和Suye谈论大A的事谈到泣不成声时,我感觉我甚至到了把自已当成她的程度。这就是情绪流动的最高境界。
我的老公,是一个特别懂事的男人。但他曾经的家境不裕与生活不顺,给了他看淡挫折的乐观个性,却也促成了他学会消融某些负面感受的人格。我们人生价值观相同、性格相合并互补、可以无话不谈、彼此欣赏理解。而我内心却偶尔涌现一种缺失感,这种感觉会在很多时刻拉开我和他的距离。前天早上的灵感告诉我,究其根源,他天性乐观向上,我天性消极忧郁,这种我们三岁以前就被设定好的人格区别,让我们之间的情绪流动隐含阻隔。譬如说,当我掉入自已的消极人生观里时,我潜意识里隐隐感到我的感受是不会被他认可和理解的,因此我无法达到畅快地表达内心感受的程度,即那一刻的我终究无法被他理解。而我们婚礼当天,他在台上只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便泪流满面,是因为那时的我感知到了他的真诚,那种深刻的真诚也许世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给我,这种情绪在我们之间产生了流动。那时我落泪绝非只是出于自已的苦苦守候终于守来真情这样煽情的自我感慨。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情绪共鸣与流动可以在两个不同的人之间产生,但很多人依然保留这种精神追求,并因此而承受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了解自已最深刻的人生真相,是我们接纳人生的不完美,最终获取快乐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