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全程6公里,去程3公里,回程3公里,由釜托寺后山上山的1多公里未来得及记录)
古时,杭州到安徽宣州的道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宣杭古道。这条古道在唐朝以前早就存在的,除杭州到余杭为通途以外,其它是山间和田间小道。只是到了唐朝宝历年间,才开始修筑成正规的官道。这条路上,五里一亭,十里一铺,这种格局完全符合古代官道的标准。这条蜿蜒迤逦的道路静静地延伸在余杭西北的土地上,在今天似乎还在低回倾诉着历史的沧桑。沿路有桥梁、凉亭、村庄、寺院,繁华而又不失安静,坎坷而又不失平坦。它穿越在青山绿水之间,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人事的更迭;官道两旁庄稼丰茂,景色秀美,民风淳朴,百姓殷实。
徒步整体线路由釜托寺开始至独松关为前半程,独松关下山至休憩点村子为后半程归程。
釜托寺:
寺以山为名,依山傍水,景致清幽,古树参天,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有“十里竹海,百丈云杉,千年古刹,万古苕溪”之称。
十里竹海,名不虚传,釜托寺就被环绕在竹海之间,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一片郁郁葱葱。
百丈云杉,挺拔傲立。竹与杉完美融合的趣味美景,茂密葱茏的绿,点缀彩色的杉,跳跃的视觉,美如画。
釜托寺大殿以及宝塔。
参观后稍作休整即准备开始,由釜托寺后山竹海开始徒步杭宣古道。
竹林郁郁葱葱,天气甚好,仰头往上,阳光透过竹叶撒下在身上,配合着竹叶的清香,顿时身心清凉。
竹中本无路,利用竹子间的缝隙,人们穿行其中,蜿蜒向上。
茂密竹林遮天蔽日,光线昏暗,入眼都是苍翠的绿。
到达山顶即到宽阔地带,出竹林忽豁然开朗,竹林间开辟出一条土路。这里开始,从手脚并用的攀爬路段可以实现直立行走了,刚开始的竹林路段算是整段路线的最难部分,下面就是相对的坦途了。
沿土路至位于安吉县递铺镇双溪口关上村,现在村子已俨然发展成一个别墅区,漂亮的各式特色的建筑坐落在竹林高杉中。
这里发展成了农家乐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村子。这里可以歇脚补充体力,还可以参观山脚下的别墅小屋。
除了小别墅,在这里还有特殊的工厂,你能看出来是什么?如下图
一束束,排排站,知道是什么吗?
这就是竹筷子。
由于杭宣古道以竹海出名,当地人民也靠山吃山。砍伐竹子,抽出竹心,一捆捆晾晒干截断,就是我们常用的筷子。
蓝天白云,铺满山的是青葱的竹,晒满广场的是透着竹香的竹杆,微风吹拂,形随风动。
穿过村子,进入青石古道,这便是出名的杭宣古道。
驿道旁,由国家立的保护单位立碑。碑后就是宝昌桥。
宝昌桥:
桥由一座石头堆砌而成,这座桥是余杭与安吉的交界线。其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从前,这座桥附近有一个看管山的老头,名叫“宝昌”,人们便称他“宝昌老头”。他十分尽心尽责,很用心地看护山上的毛竹、冬笋等资源,防止被他人偷盗。
有一次,有人到山上偷冬笋,被宝昌老头发现了,便高喊捉贼。小偷将竹子掰开,把宝昌老头的耳朵夹进掰开的竹子里。人们知道后,十分气愤,上告到衙门,小偷 受到了处罚。谁知之后,小偷变本加厉,把老头吊起,烧毁了他住的茅草棚,宝昌老头为此吃足了苦头。事件越闹越大,后来,朝廷下旨,在此立了石碑,禁挖冬 笋,保护竹林。
宝昌老头过世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老人,便将桥命名为“宝昌桥”。——(百度)
过古桥往前,竹林与杉树错落相交,绿红黄橙,近处是满山偏野的花儿,远处是五颜六色的山画,看山看水看历史。
杭宣古道上最重要的关隘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独松岭。
独松关:
独松关位于百丈镇半山村与安吉县双溪口村相交的崇山峻岭之中,天目山脉延伸到这里,突然断裂形成一个豁口。两山峡谷处苍松翠竹,地险景美。中间是一条“仅容单骑”的羊肠小道。独松关高踞在雄峻的独松岭上,关险道峻,崎岖难行,坡上松竹繁茂,鸟鸣莺啼。关下竹松参天,翳天蔽日,竹海汹涌,松涛阵阵,凄神寒骨,惊心动魄。左有百丈关,右有幽岭关.古称“独松三关”。
绿树掩映间青石斑驳,她如此地安静,屹立百年,无声无息,留下现在安静的身影,在无声的诉说这千百年的历史与过往。
独松岭也曾收录于各个记载里。
《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宝历二年(826)余杭县令瑶筑甬道,通西北大陆,高广径直百余里,行旅无山水之患。”《元和郡县图志》载,杭宣驿道从杭州北至宣州共496里,明代前设有驿站。独松关即为宋、元时期的驿站之一,是古代杭州至南京的陆路捷径和兵家必争之地。
文学巨著《水浒》中对独松关及古驿道独松岭的描述。“卢先锋自从去取独松关,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株大树,可高数十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收入得董平、张清、周通三人尸骸,葬于关上。”
据传:三国时,东吴大将凌统曾走过独松岭古道。
北宋宰相王安石从南京到杭州走独松岭古道到釜托寺。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也曾经过独松关翻越独松岭古驿道。
清咸丰年间(1860),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战关越岭,直下杭嘉湖平原。
今山寨杨贵妃等在独松岭古道留下了一行足迹。—(百度)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仅仅是石头堆砌的关隘静静地屹立,有如此厚重的历史却让他散发出完全不同的韵味。
走古道,看关隘,更多的是与历史对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得空一起去徒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