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相宜,轻重自然,这是从写人角度提出来的,就是在塑造人物时,既要有叙述描写着墨比较多的形象,又要有轻描淡写的对象。前者是主要人物或重要人物,一般只写一两个,但描述时必须尽情泼墨,不惜花功夫用气力,所占篇幅多,往往是文章的主体,是散文中心的体现者;后者是次要人物,涉及对象可以多一些,三两个五六个都无不可,但所用笔墨只能是点到为止,甚至人物的姓名也不出现,只有个代号什么的,以对重点人物进行衬托。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以写人为主的散文。
运用这种方法,就浓墨重彩的对象来,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重点写一个人物。这个人当然是主要人物,集中笔墨,对其进行细致刻画,具体叙述,甚至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展示其特点、性格、爱好和品行等,让其站立起来,生动丰富,有血有肉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与此同时,再对一些次要人物作适当介绍,轻描淡写,惜墨如金,围绕重点人物而存在。这两种人物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形散”的格局。例如,余秋雨先生的《信客》,这是一篇写人散文,重点描写了年轻信客这一主角形象。这里先后写到了他散发信物,带出信物,代传噩耗,受到怀疑、憎恨、羞辱,遭人诬陷,当老师,做校长等,始终以年轻信客为主,花了很多笔墨。与此同时,还先后描述了老信客、同乡、时髦女郎、警官等众多次要人物,对年轻信客的形象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这样,浓墨与淡写有机结合,主次分明,相互映照,“形散”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二是重点写两个人物。这两个人,可以是一个主要人物,一个重要人物,也可以是二者并重,优势、特点、品质等形成互补。对于这两个对象的描述,要用较多的笔墨来展示,至于安排顺序,可以有先后之分,写完一个再换一个;也可以交叉进行,错落有致。在刻画两个重点人物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写到一些次要人物,以引出重点人物,或衬托重点对象,但文字只能是简明扼要,如蜻蜓点水,见好即收。例如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就运用了这种“形散”方法。文章重点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藤野先生,一个是“我”。“我”在文中是贯穿全篇的,先后写“我”在北京、去仙台、离仙台、到北京的有关事情;藤野先生是由“我”引出来的,写到他的笔墨有:教学认真,生活马虎,订正讲义,纠正解剖图,寻问中国女人足骨,赠送照片等。与此同时,先后写到清国留学生、日本的几个职员、学生会干事等若干次要人物。这样,既有重点泼墨的两个形象,又有轻描淡写的众多人物,二者配合密切,”形散”的特点就充分显出来。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描述次要人物的时候,要选好恰当的对象,与主要人物有一定的关联,与重点对象的性格特点属于同一种内容和方面,至于次要人物的其他方面,一概略去,讲究切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