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是市场不发达的结果。
恶劣的台风天气,只能宅在宿舍,看书看电影——陈志武先生写的书,《金融的逻辑》;莱昂纳多主演的电影,《华尔街之狼》。显然,都是和我专业有关的。
由于之前一直不务正业地投入到其他事情,所以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并不多。之所以不务正业,是因为不感兴趣;之所以不感兴趣,大概是因为平时上课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也许是内心有一股叛逆的情绪,当一件事情变成了"被要求",例如上课和考试,就有点抗拒了。但渐渐发现这样不可行,如果我连自己应该学的东西都没学好,那有什么理由去专注其他事情呢。所以只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学习和了解「金融」,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吧,不能扯太远。
每当提到「金融」二字,很多人都会联系到「金钱」,包括我自己。确实,金融学是一门和钱打交道的学科,但并不仅限于金钱。
那么,到底金融是什么?
老师说,金融是资金的融通。如此简单粗暴通俗易懂的定义,我喜欢。在《金融的逻辑》里面,作者对金融的诠释: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价值是什么?
还记得高中政治课本里,对「价格」和「价值」的定义分别做出解释。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金融的逻辑》书中指出,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定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而相对价值是对于人的效用而言的。
简单来说,就是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效用是指商品给人类带来的满足程度)举个栗子,如果政府斥巨资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楼,却让它完好无损地矗立在城市中央,不对外开放也不使用它,那这座大楼只是一座占据着面积的废物,毫无价值所言。相反,像微软和阿里巴巴这类型的公司,连一个像模像样的办公室也没有(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它们的成本也许只是几台电脑和十几位程序开发人员,但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这些公司的市值也很高。
其实人也是一样,还是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吧。
书中还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剖析金融。
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人际间的金融交易,只是实现人际金融交易的形式、方式很不一样。
在原始社会,人类是以群居的方式生存。当时尚未形成自我的构架,让人们可以更好的共享食物。"部落公有制"的形式让彼此存活下去的能力实现最大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社会里,家庭 、家族的血缘体系成了人际间的金融交易的缩影。国人观念里的"养儿防老"和"多子多福",还有中国传统里的"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属于隐性金融交易。人们把对未来的保障寄托在子女身上,还有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忙,当一个朋友送了你一份礼物或者帮你了一次忙,可能你就会觉得"欠了一份人情",而这份人情也就是跨时间的价值。就连中世纪的欧洲,宗教信仰和教会形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捆绑在一起,在经济上的互助互保也是如此。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价值观的变化,金融市场正在把家庭从利益中解放出来,原来靠血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逐渐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安身立命之所,而不是利益交换场。
对了,显性金融交易就是指股票、证券、保险这种和血缘宗教无关的,只与金钱资本有关的交易。
记得暑假的时候,爸妈在商量着买养老保险的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属于个体,不像在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的有五险一金这类东西,所以他们一直都想自己买养老保险。当时我很想跟他们说,等我来养你们吧。可是始终没有说出口,因为我不确定将来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能力。难得爸妈有这种良好的观念,我也只好表示支持。而且无论从理财方面还是个人角度,养老保险只是多一个保障,并不是一件坏事。
花三个小时看完了《华尔街之狼》(还是比较喜欢发福之前的莱昂纳多),渐渐明白为什么金融是经济类专业里较为热门的一个,资产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确实不可估量。影片中描述的情景就是大家想象中的一样,那种坐在电脑面前按几个交易数字,在数小时之内就可以带来数千万美元的收益。但也很容易让人迷失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吸毒、嫖妓、犯罪、花钱如流水的糜烂生活。男主从初入华尔街的懵懂,到最后妻离子散和入狱,他的欲望一步步膨胀,人性一点点堕落。
记得上学期的金融学老师说过:当你们有一天真正接触股票证券这类金融交易时,你就会明白"一分钟内几千万的变动"并不是传说,希望你们可以把金钱看作一串简单的交易数字。挣钱可以,但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得。
金钱容易让人膨胀,但也容易让人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