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过的很快,有些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终归还是发生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至年关,每每夜半时分还总是夜不能魅。2017年继续做着人才培养的工作,但在对象上却不只限于大学生及基础人才梯队岗本身。而在这一年之中,在自己的视野及工作领域出现的最多的词汇就是“目标”。在销售型行业,或者说不啻于销售行业本身,现在很多企业都愿意推行“目标管理”(MBO),认为把这个做好了就万事大吉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组织形态挑战:无边界组织让目标在行为个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无边界组织”其实不是一个新鲜词,它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传统“科层制”条框下各种管理体制与模式的一种重新认知,也在客观上对“扁平化组织”与“扁平化管理”进行了佐证。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管理对象与个性化管理群体产生的。“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托是“有边界组织”或者“层级管理”,大家工作的范围——横平竖直,框框性质的东西很多。先定总目标,然后再一层层分解目标,从季度目标到月度目标,然后周目标、日目标……每个人看似都有自己的工作轨迹,但有一个现实的通病——不知道“为谁而战”。拿招聘来说,我们姑且假设一下,“人数与销量就一定呈现正先关吗?”非也。那么招聘指标下,招聘岗位的人员拼命招人,然后用人部门呢?觉得人“很好招”,于是也就不在意人员的保有——到头来,招聘的埋怨用人部门“刻意刁难”,“用人部门”吐槽招聘部门“能力欠佳”。其实就“目标”来说,两者都没错,招聘部门有“招聘达成率”、用人部门也有各种“率”;但两者又都错了,因为真正能形成共识的重要指标是“人均产值”。所以在职场中很多小伙伴自诩为在公司做的不错,可是一到了新组织就“蒙圈”了。“自己的剑擦得雪亮,就是没有杀过人……”
二、管理对象挑战:未来的“00后”是“做任务”的一代
2018年,最老的一批00后们已经开始进入大学读书了,他们已经变成了“准就业群体”,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团队行为,笔者个人认为并不差,只是从“线上”转到了“线上”。相较于枯燥乏味的工作目标与“成人世界”各种的尔虞我诈,不少人选择在“二次元”的游戏或者是在线上的网络社交环境中发现并宣泄着自我。他们不是在逃避着现实中的自我,只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能够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地自我。回到“目标管理”本身,在目标的制定、分解及分配的过程中,作为下级往往是执行方而非参与讨论方。这种观点与“做任务”是迥然不同的——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与整体的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是“有机个体”而不是“螺丝钉”,大家在彼此的工作交互中尝试着发现乐趣并最终享受成果的喜悦。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已经进入了对工作本身进行设计的阶段了。
三、综述:“敏捷管理”要求我们从“目标管理”向“任务管理”过渡
经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HR问我为什么这么快就离职率,我本来是想跟公司天长地久的,没办法,公司不到一年就倒闭了……我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确实,可以肯定的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生命周期将越来越短。越是在这个时候,“敏捷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针对于公司还是针对于个人。公司能不能在快事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迅速做出各方面的判断并付诸行动;职业人自身在突发的职业危机到来前能够快速调整自己,永远都不会“失业”……种种的种种都告诉我们,必须由传统的“目标管理”向“任务管理”过渡了。
也许有的朋友说了,“你是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的,这些组织结构转型与流程再造,是不是跟你关系不大啊?”其实我们应该想明白一件事,不管是组织结构调整还是再造,最终作用的对象都是人,换句话说是企业中的人——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人、组织、组织中的人——九宫格模型》中,提出过“人是活在组织中的”。所以组织的调整与组织中的人都是密切联系与互动的。
一、营造一个“舞台”,让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从创业的角度说,任何一种单一的产品都有可能转化成一种“平台”。就拿“支付宝”来说,最早的时候就是一个“支付工具”,现在可以说一个“生活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让“一个神奇的网站”有些汗颜。传统的“目标管理”也可以说是“人人身上有指标”,有道是“人要活得有奔头”;但是从新生代群里来看,企业作为一个舞台,应该是“快乐大本营”而不是“壹周立波秀”,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只是 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C位。
二、从“目标导向”到“任务导向”——让“目标”统一到“任务”上来
据权威数据机构统计,现在的95后消费群体,更加倾向于用分期付款——使用“花呗”等分期平台的人越来越多。从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分期后的每个月还款是“目标”吗?不是,因为目标已经实现了,让未来现在就来!每个月的还款是什么?是任务!是需要借助各方力量来实现的。关键点在于,把“目标”统一到“任务”上来——这种看似本末倒置的说法,你理解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