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是我2017年看完的第六本书。读完这本书让人久久的回味,因为书中太多的悬疑,真如序言作者曹文轩写的那样:精微之处、深藏大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书中涉及的的内容很多,如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有些背景的故事不是很了解,所以亦有很多的疑惑,这也可能就是本书堪称经典、被很多人喜欢的原因了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本书共分成了3部分:
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十五岁的初中生米夏因为身患黄疸病在休病假的过程中结识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并且爱上了让他找到自信的汉娜。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
第二部讲述了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战争开始时汉娜曾在西门子任职,本来还有提升的机会,汉娜却令人惊讶地辞职当了纳粹的看守。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在知道了汉娜越来越多的事情后,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也是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出于对汉娜的维护,还是对自己的维护呢?这是我倍感不解的地方,而本书最后也没有揭示谜底,什么原因,让米夏去见了审判长,但却没有说出实情,是维护自己还是维护汉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三部汉娜的身影一直索绕在米夏心里甚至贯穿于米夏的一生,婚姻失败的米夏在汉娜入狱八年后,开始重新为汉娜朗读名著,并把录音带寄给汉娜。这给狱中艰难生存的汉娜带来了希望,汉娜凭着录音,并从图书馆借到这些书籍,然后逐字逐句同她听到的内容进行对照,那台录音机也为此就要一会儿向前转,一会儿向后倒,一会儿暂停,因为反复退进使录音机坏过无数次。汉娜竟渐渐学会了读写,且开始满怀希望给米夏写信。收到了汉娜写来的信,内心充满喜悦安慰,但内在柔弱犹豫的米夏却始终没有给她回信。汉娜可以出狱了,由于没有别的亲人,狱警联系了米夏,他们这才见了尴尬的一面。米夏发现汉娜明显老了,几乎不知道如何面对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汉娜出狱的当天凌晨,汉娜自杀了。看到这样的结局,我的内心充满对汉娜的不舍,在我的心里,她始终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学习者,由文盲到可以写信、阅读,都是一个强者的形象,她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她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给米夏吗?她宁愿承担终身监禁的苦果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的事实,没有能力阅读曾经带给她怎样的苦难啊!她同时也是对对未来信心的丧失,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失望。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爱,在汉娜看来生存也就没有了意义。
《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是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同时是法律学家和北威州宪法法官。作家与法律学家的双重身份,他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幻想的、所经历的东西,我很欣赏作者的观点:人并不因为曾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一个魔鬼,或被贬为魔鬼;因为爱上了有罪的人而卷入了所爱的人的罪恶中去。他的书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首先,在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过程中,她自己始终坚守沉默,拒绝透露自己不识字但又喜欢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惜沉默和陷入更深的孤独。米夏没有突破自己为她证明她的无罪,法律也没能真正的做法公正、无私;对汉娜而言,尊严胜过过了一切,她宁愿选择在监狱中度过平静的日子,也不愿去抗争。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我们在不了解、不属于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该怎样的去看待那个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人和事?
通过读书,让我学习了历史,但我们认识到的远不是历史的真实。就算是对于汉娜这样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监狱的举动,人们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况对于那一代人和无数的历史事件?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从现实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为也得到了某种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殊不知也许自己还被完全蒙在鼓里。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如果在当时,你会怎么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对历史的假设,而历史从来是不可以假设的。这一段看过后,我也有过思考,是我又该怎样做呢?也许在那样的一个群体中也被同化了吧!
最后要思考的是米夏和汉娜之间的关系。米夏自始至终都隐瞒自己和汉娜的关系,他在少年时期享受的是偷尝禁果的新鲜和刺激,成年之后则品尝着爱与耻带给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他和汉娜之间除了性的交流和朗读这件事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沟通,因而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所以当以后的生活成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戏剧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就变成了最不应该考虑的因素,因为自由和尊严远比爱情和“性”重要得多。
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今年制定的阅读计划,我一直在坚持,无论多忙多类,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尊严吧!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照见自己的未来,更能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