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国之瑰宝,女字传说,不远千里,观之奇妙。推开女书博物馆的大门,只见万千绿叶为“世界文化奇葩——江永女书”点赞;厚实的黄桥携绿水而来,召蓝天白云,唤朦胧远山,引黄衣学子。
小黄衣们踏入幽深的小道,穿过恬静的江永女书文化林,和讲解员一起,走进独特而神秘的女书文化。和胡美月老师一起学习娟秀的女书字,一起学习江永女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女书的神秘过渡吧。
文化的瑰宝——女书
女书是目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女性专用的奇特文字,堪称世界一绝。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它作长脚蚊字或蚂蚁字这种女性文字,主要用于纪事、自诉。女书是一种音符字音节表音文字。女书没有古代文物,又未载于史志,故不能确定其起源时间。
心心姊妹情——女书文化
女书与老同文化
女书流传地及相邻乡镇有女结老同的习俗。在“结老同”习俗中,结交姐妹没有严格的条件,主要是双方自愿,由父母出面安排。一旦选定,就由主动的一方父母带着孩子和礼物到对方女子家,选定吉日举行仪式,自此两家就像亲戚一样来往,一般通过书信形式表明结交的心迹,双方同意即可成为“老同”。
结拜的姐妹,其情谊与同胞姊妹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她们除遇婚嫁节日相聚一起进行女书活动之外,农闲之日,甚至农忙之时,也挤出时间你来我往,相聚一堂,作女红,切磋女书,搞女书创作,使女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女书与歌堂文化
女书作为一种苦情文学,大多以一种特定的比较低沉、哀婉的曲调吟唱。其创作者是当地精通女书的"知识分子",用女书中的说法叫做"君子女"。这些妇女又被称作"歌头"。她们是女书的教授者、传播者。她们出嫁所至,即女书传播范围所及。这些妇女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往往以她们为核心,以女书为灵魂,凝聚着一个个女性社团——结交老同姊妹群体。她们的社交活动场所是在家里的绣楼堂前。她们的社交活动方式为写女书、唱女书,以及切磋女红。每当女书歌声响起的时候,姑娘、媳妇、老妪便聚拢来一起"读纸读扇",忘情入境。大家都沉浸在女性情感世界中,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在女书之乡,妇女们不一定人人会写女书,但几乎人人会唱女书歌。女书作品是共享性的,即使是自传或信件,也是唱出来大家听,甚至大家唱。女书文化是一种"沙龙"式的歌堂文化。女书歌堂文化有着特定的民风习俗社会土壤、特定的内容、特殊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女书与三朝书文化
“三朝书”是流传在江永等地的由新娘的母亲或女伴亲自制作、用女字书写送给新娘的婚嫁礼仪用书, 收受“三朝书”的新娘终身拥有, 可以婚后自己书写。“三朝书”既可以书写女书作品, 也可以夹放女红针线、绣花剪纸图案和绣花时垫底的蚕丝片等, 既是书, 又是“箱”。“三朝书”专用于新婚贺三朝即“三朝礼”, 其由来植根于江永女性婚嫁习俗的传统, “三朝书”包含着新娘与赠予者浓浓的情谊:或离别不舍、或倾诉苦情和友情。“三朝书”装帧精致秀美, 其制作过程的每道程序极其考究, 充满着女性的情感与智慧。
女书与女红文化
女红,也叫做女工、女功,旧指妇女所从事的纺纱、织布、刺绣、缝纫等生产工艺活动。当地妇女的服饰基本是传统的汉族装束。过去,一家人的穿戴,从种棉花、纺纱织布,到缝衣做鞋,都是自给自足。除了纺纱、织布、缝纫之外,这里比较有特色的女红有绣花、织带、绘画、剪纸、做八宝被等。
神秘女书文——女书轶事
九斤姑娘女红造字说
很久以前,上江圩有位才华出众的姑娘,因为她生下来有九斤重,人们就叫她九斤姑娘。九斤姑娘非常聪明能干,有一双巧手,纺纱织布、绩麻绣花样样出色。附近的姑娘们都喜欢和她结交姊妹,还有的从远道慕名而来和她交朋友,学女红。以前女人不识字,托人带口信儿常常出错。九斤姑娘便创造女字,用这种字把信写在纸本上、扇子上、帕子上,捎给远近的姐妹。她们接到信后,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读纸读扇读帕,也一边传习女书。后来姑娘们都学会了这种字,一代一代传下来。
荆田胡氏皇妃传书说
据上江圩一带妇女传说,古时候荆田村胡家姑娘叫胡玉秀(一说叫胡秀英),才貌出众,被选入宫中作皇妃。在宫中受到冷遇,七年只被宠幸三晚,万般清苦,想给家人写信,又怕太监发现,便创造了女书字。她把这种字写在手帕上,向母亲和要好的姊妹诉说在宫中的苦楚,托人把手帕带回家乡,并告诉亲人看信的秘诀:第一要斜着看,第二按土话读音去理解意思。从此这种文字便在家乡妇女中流传开来。有的还说这位皇帝娘娘曾回来一趟,教会了女友写女书。有的却说是她在家时学会的女书。还有的说是她哥哥造的这种字并教会了妹妹,让她用来给亲人写信。荆田村至今有"御书楼"遗址,雕梁画柱。据说有皇帝亲笔书匾"育香楼”,直到六十年代初还在,村里许多人清楚地记得。
学习心得与收获
女书是朴实的劳动妇女的智慧结晶,她们的真善美也凝聚在女字中,低吟浅唱,向我们娓娓道来。女书文化现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价值,是文化瑰宝。一文难述女书奇,女书文化这一段尘封的历史似蒙尘的珠子,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等着我们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