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朋友圈里的好友,都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域划分的。
父母长辈多数待在“选中的朋友不可见”分组,偶尔能给他们看的朋友圈,一片岁月静好;
年纪相当的朋友,要给他们看自己的“忙碌充实”,偶尔低调展示背包手表、读书笔记、旅行地点;
领导上司,就只能看到自己勤奋工作、努力加班的时刻……
人人都卯足了劲要展现自己最超凡金贵的那一面,生怕“输了”。
“朋友圈”已经不像“朋友”圈,倒更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1
你的“朋友圈”里
还有朋友吗
不知何时起,朋友圈似乎变成了一些人检验友谊的试金石。
“我发了朋友圈你为什么不给我点赞?”
“这个人好有心机,朋友圈照片从来只P她自己。”
“平时从不联系,一见人出国就发代购清单,拉黑!”
人品、真情、小心思……好像都逃不过朋友圈众人的“法眼”。
圈内每天更新不断,热闹非凡,屏幕外的人也刷得乐此不疲,“足不出户,看遍天下”;
今日美照获赞无数,你心满意足,“这地儿没白去,图也没白修”;
男神女神上司领导发了新动态,没来得及看完就忙不迭的点个赞,附赠一句夸奖……
可是,通讯录里的人越来越多,和“朋友们”在圈里打得火热,却常常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
短片《我们一生会遇见多少人》中,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男主角站在一个有8万人的场馆中央。
他对全场要求:“如果你不记得我的名字,请坐下。”
场内许多人坐下了,全场的灯光灭掉大半。
男主接着说:“如果你不知道我在学校的绰号是‘公主’,也请坐下。”
又有大部分人坐下了。
“如果你不知道和我有缘无分的人是谁,坐下。”
人们相互对望,却还是坐下了。
“如果你从未见我哭过,请坐下。”
这句话说完后,还站着的人屈指可数,他们和男主对望,互相微笑着。
最后,男主叹了一口气,念出“如果我们已经失去了联系,请坐下吧”。
仅剩的几个人也带着复杂的表情坐下了。
只剩男主孤独一人,站在偌大的场地中央。
八万人——这是一个人一生可能遇到的人数。
家人、朋友、伴侣、同学、同事、一面之缘的过路者、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看似很多,但这些人,都值得深交吗?
你的“朋友圈”里,真的还有朋友吗?
扫码来的、微商、代购、点赞之交,大概只称得上是“萍水相逢”。
而算得上朋友的人,却在朋友圈里渐渐疏远。
2
为何我们渐行渐远?
从星标、置顶,到分组可见,再到“相对无言”;
毕业几年,当年上个洗手间都要手牵手的同桌已经穿上嫁衣,班里的阳光少年做了父亲;
看着老朋友的新动态,才发觉他们新生活、新故事都只能从朋友圈中知晓;
多年不见的好友突然联系,结果是求赞求拼单求代购求填问卷;
甚至,偶尔想了解好友近况,翻开朋友圈却发现“仅三日可见”、一片空白;
想和老友打个招呼,却得到系统提示“XXX开启了好友验证,你还不是他(她)的好友。”
无论过去有多么亲密,都可以轻松地用一个删除键,为一段友谊画上句号。
而被删除的人,可能要过很久才会发现,自己已经被好友“抛弃”了。
真应了那句调侃,“我们的友谊始于初见,知于时间,葬于朋友圈”。
有人感叹过:“活得越来越酷,朋友丢了一路。”
旧知己变不了老朋友是常事,往前走时,免不了要舍弃过去。
可在成人世界摸爬滚打久了,也再难卸下心房,以初心去结交新朋友。
发展心理学上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交友的范围会渐渐下降。
童年时可以玩伴成群,青春期一直到成年早期,多数人最好的朋友数量会从4~6个渐渐减少到1~2个。
对朋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志趣相投、性格相似、生活环境和经历差别不大、在许多事情上可以互相理解……
当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三观都不同了,关系就再难以为继。
很多时候,没有什么背叛和争吵,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消失在另一个人的生活中。
槽值的一位读者讲过一段故事:
她有一个朋友在英国某名校读博,努力且自律,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明确的规划。
朋友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毕业后留在了家乡,早早嫁人、生子。
闺蜜经常劝她早点回来,“女孩子一个人在外打拼太辛苦了,学历没必要那么高……”
她们的疏远似乎理所当然,每次见面,聊完过去老掉牙的旧事就再无共同语言,她不懂她的追求,她也不懂她的家长里短。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曾在《苏菲的世界》里写道: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
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
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芬兰艾尔托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300万份来自欧洲大陆的手机用户的年龄和通信记录后,发现人们会在25岁到达他们一生中拥有友谊的高峰。
在25以后的20年里,人们会经历一个绝交期:社交圈会逐步缩小,渐渐形成核心小组的社交模式。
这期间,男性的社交活跃度明显比女性要下降得快。
YouGov的一项调查显示,18岁以上的男性中有12%没有亲密朋友。
两百五十万调查对象中,有9%的人不记得他们最后一次与朋友联系是什么时候了。
环境、经历、眼界、追求都在改变着我们,这些变化让曾经亲密的人只能成为一段回忆。
高山流水,也免不了曲终人散。
3
能相伴走一路
已是幸运
深圳卫视曾做过一档寻人节目《你有一封信》,有一期节目中,一位80岁老者颜志伟想要寻回早已失去联系的旧友刘元江。
他记得抗美援朝时期,他得了“大骨节病”,跑跳都不行,双手只能洗到脸,洗不到脖子,是这位老朋友在零下30度的环境里舀着冰冷的河水给他洗脖子。
他记得两人共同走过的路:鸭绿江的波涛、帽儿山的云雾、蚂蚁河的冰霜、大礼堂的钟声……
他也记得1951年分别之时,刘元江等一众好友给他送行;
在1955年他得了肺结核,刘元江在一人供养着家里6个人生活的情况下,给他寄了救命的40块钱;
他甚至记得他们分别了“62年8个月,到今天是26天”。
然而当节目组找到刘元江时,他说:“我真的忘了。”
刘元江一遍又一遍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真的忘了。”
他只记得,一个叫颜志伟的故交曾经给他带了一袋国光苹果,他很想念他。
时隔62年,他们经历了许多事,忘记了许多事情,互相只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好。
颜志伟早就预料到自己会和老朋友“见面不识”,可他说:“即使他把我忘了,他在我心中的分量,一分也不会减少。”
等到回忆渐渐清晰,两位老人已经是老泪纵横。
遇见一生结伴的朋友,何其幸运;遇不到,也不用太遗憾,因为曾经相伴的时光会一直铭刻在记忆中。
美剧《Friends》陪伴大多数人走过了10年时光,被无数人奉为经典。
也成了不少人向往的朋友模式:和好朋友住在一起,或者住在一起成为好朋友。
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大家彼此陪伴十年, 仍然要匆匆离去。
刘同说:“那些你曾经以为很要好的朋友,那些你曾以为会一直结伴走下去的人,不知道何时就在路途中走散了。
陪你走了一程的朋友,谢谢他们。 愿陪你走一生的朋友,谢谢老天。”
纵使是友谊范本的他们,也免不了陌生冷淡。
朋友圈是个“大浪淘沙”的现场。
那些删除你的人,会渐渐变成“陌生人”;无甚交集的人,最终只会成为通讯录里的“摆设”。
而真正的朋友,会在一轮轮的“筛选”之后,仍然站在你身边。
也许不会时常联系,但只要有事,他会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他不会向你炫耀自己功成名就,不会在你进步时嫉妒、不甘。
“虽然我们经过这么多年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可能聊天不如以前多了,默契没有以前深厚了,但是这些都不是我要追求的,我要追求的是我们最初的那一份真情。”
有些人总在心底,从来没忘记。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