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无所事事的时候,只是有时漫长,有时短暂而已,为什么会无所事事呢,当大家的生活节奏过快,如果不适应或者无法快速调整,会发现没有了目标、思路中断了,或者在等时间,发呆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我曾经在火车站遇见一对中年老外夫妇,在候车室互相一笑,便只顾各自取出书翻阅起来,整个候车时间直到上车并未有过多的交流,反观其他乘客吃东西的、玩手机的、互相交谈的、发呆的,都在一种看似喧嚣的环境中排挤各自的无聊,视野范围内唯独他们两个很特殊。
我曾到过很多地方,见了许多人,发现国人无聊的程度和水平确是数一数二,好像时间和自己是剥离开来的,貌似是自己主宰时间,但却未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比如,在出行的时候,很少发现有人带书或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多的是一路吃、睡,偶尔看看风景,呆滞的眼神不像是思考,说是放松心情,不如说是浪费时间。
我们的无聊更多是源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我们最具有兴趣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的喜好的时候,我们成长在被动的目标教育下,许多人的兴趣、爱好被扼杀在读书伊始,等我们发现成长伴随的体验太少,除了读书,内心充斥着寂寞,读完书比读书时更难受。没有了目标,发呆便成为最好的选择。
若干年前,我也曾是无聊群体的一员,甚至专门挤出时间用来发呆,曾一度认为这是让自己放松最有效的方式,后来一度痛心,这并没有让自己轻松下来,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产生负面影响,我开始尝试着去填充时间的碎片,在不同的事情之间来回切换。其实就是不停的有目的的去做一些事情,替换毫无意义的无聊和发呆。
究竟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更有收获呢?
首先,要梳理自己的无聊时间是否发生在固定的时间段。
如果你曾经每天(周)都有固定的一段时间用来发呆,那么要恭喜你了,因为接下来你可以给自己规划一项新技能了,先想想自己获得这项技能后可以带来什么吧,一开始这么想往往会让自己兴奋不已:
英语学习计划,不是单纯的考证,有可能更加实用;
读书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读完一本书,如果一直坚持这么做,收获要远大于虚荣感;
网络课程,慕课、TED,免费课程,目标性强可以尝试有偿课程;
健身计划,如何保持体形,如何塑形,带来的自信足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尝试其他锻炼身体的社交活动,比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健康的身体真的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如果你每天(周)都有一些时间无所事事,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没关系,提前做好规划,同样可以游刃有余:
读书,你可想过碎片时间同样可以用来读书,在飞机、高铁上、地铁上,总之在路上,前提是你要准备好书,推荐kindle,出门必带;
记录灵感,电子工具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的思路在被打断前总有一些东西要梳理、记录,碎片时间再合适不过了;甚至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可以梳理一下思路,在脑海中预演一番;手机APP推荐 Day one;
理财、记账,记录生活的点滴,支出和收入。手机上有不少这样的APP,像挖财、随手记等很适合片刻记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规划其实还是要不懈的坚持。
手机上关注了一些大V的公众号,好奇,看看他们每天都在想什么,很有趣的是他们似乎有无穷的灵感,当然,在每一次推送的背后都饱含创作者的汗水,每天的学习、尝试、码字、校稿,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已,说这些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努力和结果的关联只有自己看的清楚,我们无法真正的欺骗自己,我们也是可以感知自己的进步。
看惯了网上通过打卡来使自己坚持的做法,但我并没有尝试;反而,一段时间的默默的坚持更容易促使继续的坚持,原因很简单,我们更愿意完成一次壮举之后,再公布我曾经是那么的坚持,如果一开始高调的要做某件事情,动力会消耗的很快,自己的期许也会降低。但我仍然觉得“100天计划”值得尝试。
还有,你的行动至少应以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为目的。恰到好处的自我奖励也会让你坚持的更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