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标题,插入她这张新生邀请函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些“五味杂陈”...眼眶里不自觉地泛起了泪花...也许会噙着泪写完这篇文章
我知道,我肯定不是因为她是目前DISC双证班最小的学员而激动落泪。那为什么呢?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妈妈对于女儿成长,还有互相之间相处模式的感慨。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美好的。我们要想办法,把这种美好保持得更久一点。
还有2个月,我的女儿COCO来到这个世界就要11年了。记得3月份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妈妈,我跟你说...》。文章最后,我提到:
“时代不一样了,人也不一样了。她在这个社会上必须要的技能,她需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去获得,我们的过往经验是没有办法完全照搬套用的。
作为家长,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跟上这个时代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不一定要去成为孩子们的偶像,可是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自己变成榜样,然后和孩子一起成长。
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吧!”
“朋友”是怎样的?每个人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至少同频的,如果不同频也至少是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
在这世界上,父母或是子女都是既定的,没有办法去调整或者更换。而朋友不同,同频的、互相理解尊重的,就一起走得远一些;不同频,互相不理解不尊重的,就可以选择结束或者疏远。
父母和子女,如果能够像朋友一样相处,简直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画面。
11岁不到,我送她进了DISC双证班~ 成为我和她爸爸的学妹...我F3期,她爸是F29期。
未成年人参加双证班,她并不是第一个,是第二个。她的学姐,比她大3个月,上的是F64深圳班,学姐的妈妈当时担任了同期的助推。我这次是担任F65期的助推团长。
有的人看到“11岁”,可能就会发出各种疑问,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能听懂吗?你们在哗众取宠么?我很负责任地说——完全不用担心。
孩子跟大人没什么两样,他们有自己的决策系统,他们能够为自己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这两个娃,都是自愿来参加正式课程的。有时候,我们的担心也只是我们的担心,可能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COCO并不是刚接触DISC,是在我2015.3月份上F3期课程的时候就接触了。我跟其他小伙伴不一样,我没有办公室里应用的场景。所以,我当时把所有学来的知识理论,还有方法全部首先应用到家庭里面。也写过文章做记录《未来会怎样,坚持了才知道》
我的第一份DISC测评,当时是给COCO做的(当时大C老公不肯测),我让她假想自己在学校跟老师或者同学相处的模式,然后进行测评...虽然当时有人提醒说不要给孩子测。可是,我没有其他人可以测啊
测完之后,我跟她做了简单解释,同时反复跟她强调应用的时候有3个前提。她那个时候就表现出了兴趣。
所以,后面只要是我去复训我都会带她去...是的,很多双证班小伙伴都知道她、认识她。四年级,她开始参加体校的射击训练,五年级直接住到少体校,参与的就少了。
不过,日常我们还是会经常用DISC语言,来分析她周围的老师同学,或者是讨论相处模式之类。
朋友在一起,共同语言很重要。接触到DISC之后,我们全家最大的共同语言就是DISC。别人买家庭套装都是很卡哇伊那种,我们家家庭套装都是DISC班服。
另外,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好。最明显的就是,二年级(也就是2015年我参加双证班那年)下学期,她基本没被我打过——没有更好方法的时候,当时觉得“打”是最好方法...后来越来越觉得这是最坏的甚至是最不顶用的方法。
虽然也做过错事,比如《这事儿,得报警》。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所有错误都是学习的好机会”。因为凡是经历都是成长。
所以,对我们全家来说,DISC、DISC双证班、DISC双证班社群,意义非常不一般。即使她11岁不到,我还是愿意送她进DISC双证班~ 成为我和她爸爸的学妹~
相信她!相信相信的力量!
小伙伴们,周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