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住”流水
日子象流水一样过去,
既不痛苦,也不快乐,
就那样过去了,无感。
感觉来自比较,
常想自己老年的光景,
或者年轻时的感受,
就会对今天有别样的感觉:
或者珍惜,或者惋惜。
忆苦思甜,或忆甜思苦,
会让“今天”有别样的滋味,
象石块击起“流水”的浪花。
每天充实,一生就充实;
每天快乐,一生就快乐,
道理就这样简单。
做到却不简单。
老子说“出生入死”,
人一定会死的,
人生就是使用时间。
“做到”即可“达到”
只要“做到”每天看20页书,
就能“达到”1年读完30本书的目的;
只要“做到”每天写1000字,
就能“达到”文笔流畅的目的;
只要“做到”每天货真价实、热情待客,
就能“达到”顾客盈门……
然而为何很多人达不到?
因为没做到;
为何做不到?
因为不能坚持;
为何不能坚持?
因为——懒!
为何懒?
一是天性,
二是企图心不够,
三是没有尝到甜头。
只要方向不错,
天道必定酬勤。
听到的都是想听的
微信有“拉黑”功能,
不爱听的话可以不听。
各大网络平台都有推送功能,
专门分析你喜欢什么,
你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
于是心里美美哒。
现代科技增长人的幸福指数啊!
一个人对世界的判断,
源于得到的信息。
听到的都是爱听的,
会影响对真实世界的判断。
一个人“被有用”之后,
听到的话多是顺耳的话,
别人越是对他了解,
越会说他爱听的话,
这些话不见得是假话,
只是经过过滤而已。
时间长了,
这人对自己的判断就出现偏差了。
故有“兼听则明”之语。
顺着说自然比泼妇骂街要好,
尽管于事无补,
却可能于情有补。
但要知道信息不全面,
应该有意识地了解不好的一面。
知道这一点,
就已经有了自知之明。
高手能够从别人的恭维中听出批评,
赞扬文字水平高,
言外之意,可能是口头表达差;
赞扬理论水平高,
言外之意,可能是实践能力差。
做中国人很难,
难在自省,
所以古人要求每日三省,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由之”与“知之”
封建社会实行愚民政策,
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但同时又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既然“不可使知之”,
那为什么还要在民间弘扬读书呢?
或可另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听我的,就让其自由而为;
不听我的,就告诉他如何做。
究竟哪个对?
对不对无所谓,
是否一致才重要。
任何宗教教义都有一致性,
能够自圆其说,
人在其中就不会纠结。
人的精神基本需求是一致性,
从小的教育是奠定一致性的基础,
是孝敬父母还是信仰上帝不重要,
重要的是与周围环境不矛盾。
人生不过百年,
生活在百年骗局之中又如何?
柏拉图不是认为我们都是洞穴里的人吗?
一生不出洞穴,
就不会有一致性的问题,
心里就会安稳,
精神就不会出问题。
如果不是晚清出现社会巨大变革,
王国维先生恐怕也不会投水自尽。
节约与省钱
一次性牙刷很便宜,
但用一次就扔掉是浪费;
海参燕窝很贵,
吃到肚子里就不浪费。
节约是物尽其用,
与省钱有本质区别。
卖不掉的牛奶送给消费者是节约,
但要支付运输费、保管费、人工费,
不如倒进海里省钱。
粮食很便宜,但要节约;
钱有神通,但也是彩纸。
资源是有限的,
永远都要节约;
钱可以再赚,
该花的时候不用客气。
笔如刀
宋《神童诗》有句: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文字可以杀人于无形,
明明是写真人真事,
但冠以“小说”之名,
便可以逃脱任何形式的追讨,
而现实生活中的小说人物原型,
却可能因虚构的小说而遭受真实的巨变。
比如《苦菜花》,
其原型我们都知道一些,
但他们的真实境遇却知之甚少。
历史也好,文学也罢,
不是有了才写,
而是写了才有。
文字可以拨乱反正,
也可能拨正反乱,
执笔者不可不慎!
阅读者不可不慎!
恭维与赞美
夸张是夸大事实,
但事实是明确存在的;
虚构可能源于事实,
但与事实没有必然联系。
“白发三千丈”是夸张,
因为“白发”是存在的;
“绿发三千丈”是虚构,
因为“绿发”是不存在的。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因为燕山下雪;
“阿里山雪花大如席”是虚构,
因为那里不下雪。
恭维与赞美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事实依据。
对驾驶员说他车技一流多是赞美,
说他理论水平高多是恭维。
恭维尽管是假话,但有真用,
因为恭维者的目的在于“取悦”,
其功夫也下在“悦耳”上,
故需明辨。
对待真诚的赞美,
需要真诚的感谢。
对待恭维,最好归谬成玩笑,
比如驾驶员对恭维者说:
“嗯,我明天就去牛津大学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