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是必然,王阳明是伟大而渺小的
写在前面:大学的时候老王曾经和教授有一次激烈的争辩。大概是因为老王写好了论文,教授一看,小伙子,你这论文的文献怎么都没有出处啊。老王说,我记得这些啊。教授也懵了,你记得也得标注啊。老王不解,我记得还标注干嘛啊。。。。教授更不解,你不标注,读者怎么知道啊。。。老王郁闷,我只能勉强记住啊。读者比我能耐大多了,要是我记错了,别人各种冷嘲热讽就行了,要是没记错,还标注,那不是侮辱读者的智商吗?教授看我一副傻样,直接就把我的论文扔回来了。。。
至今老王还是不懂,我又不是学者,也不是砖家,标注这种事,是干不出来的。严谨的学术遇上了不正经的老王,各位多包涵吧,我也没想成名成腕,您将就看。
据说,儒学起源于家宰,这家宰,说白了就是厨子。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请得起厨子,那时候厨子的工作除了烹饪还要摆盘,和现在大酒店的师傅不一样。现在的名厨只负责炒,很多事都有专人负责。古时候的家宰除了要做菜,还要会分发菜肴。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什么菜,给谁?怎么放?一直到唐代之前,中国都是分餐制。那么家宰就要有规矩,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比如老王爱吃肉,我就把我自己这盘全装肉,别人全是青菜。这样在古代是要杀头的,甚至会引发国际争端。因此,看看儒学,从一创立就讲究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讲名分就得懂更多的东西,在古代,儒学者是百事通,如果不能通晓就无法分名。从海里捞起一条鱼,一看,完了,金黄色的。给谁吃?自己留着?不好意思,明黄色是天子用品,这金黄也差不多了,万一一个不小心那可是株连九族啊!因为一条鱼,全家一锅炖,不合算。所以儒学者喜欢制定规则,制定规则的起点就是事事通晓。
当然论规矩,法家思想还是更厉害一点。但法家更多关心的是具体的法制,儒学者更多是攻心。从统治阶级的内心来讲,他们真爱的还是法制,因为简单粗暴,效果好,也不能不要儒学,因为镇定人心,精神控制力强。所以先秦至西汉早期,法家思想都属于执 政 党,而儒学都参政议政,说白了,姨娘生的。
秦始皇给了儒学者一个很有趣的称呼:博士。不知道和我们现代大学的博士意思是否一样,但皇帝的意思是你们懂得多,就叫你们博吧,既然你们自己称为士,行,咱们将就点,就博士吧。名字不过是个代号,但有趣的是,博士似乎就说明了儒学后世的走向。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特别爱玩的主,就迷上了儒学者的一种特殊游戏——射覆。这名字挺高大上的,说白了就是猜谜,拿东西盖住一件物品(覆),给你一些谜语,然后你来猜(射)。看来中国人应该可以申请世界第一个解密游戏的专利了。汉武帝喜欢玩这个,谁最擅长?东方朔,就是那个被人编了无数故事的东方朔。不过老王纳闷的是,如果要精通这玩意,这得懂多少东西才行。
当然,汉武帝不光玩,他还干了一件大事,之前所有皇帝都没干的,被他官宣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爱上了董仲舒,至少董仲舒是这么认为的。先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君,秦皇倒是大权一统,不过三代人就玩完,洗白白了。而且他大秦王朝迷恋的是法家,儒学还是小妾生的。汉武帝之前,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这几位大咖爱的都是道家思想和法学。就汉武帝口味完全不一样,手握西汉巅峰期的他敏锐地发现了法学和道家的不足,而相中了儒学的精神统治力。可惜,这位顶级政治流氓压根没想过负责,他欣赏儒学也只是希望儒学能教(xi)化(nao)百姓而已。董先生很冤,很受伤。
不过之后的君主都从汉武帝这里学会了一招,外儒内法!好用!除了武帝那傻不拉几的曾孙汉元帝刘奭,这孙子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他祖宗是外儒内法,他倒好,直接真的独尊了儒术,西汉也被他搅和得差不多了。不影响大局,不影响大局,儒学者在市面上越来越吃香,甚至到后世连科举考试都有了儒学专科——明经科。儒学者也越来越会来事了,以前是经常劝劝老板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做。现在,随着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儒学者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理论依据——天象!那个年代,有科学的精神,但科技不太发达。皇帝也没学过现代地理,对好多事还搞不太清,只好问大臣。比如说:朕听说,最近泰山崩了,是怎么回事啊?这泰山是土石结构的,又不是钢筋水泥,下点雨,刮点风什么的,还不让别人掉几根毛啊。儒学者这时候就站出来了:陛下!泰山乃是罡气之所在,泰山崩则是阴气盛,乃是后宫干政之祸啊!我的奶奶也,你们太能扯了。改天我家花瓶碎了,是不是得把邻居揍一顿?
不过,知道的太多了的儒学者是很有办法解释的,他们有成套的理论依据,有书,还有一代接一代的口水经验,容不得你不信。所以儒学者也越来越受朝廷重视。终于事情到了明朝,恶化了。据说明朝官员的能耐大小不论,憨直绝对可以排人类史上第一。什么叫憨直呢?就是认死理,怎么个认法?你见过农村那种很凶的看门狗吗?只要你迈进它家一步,冲过来就是咬,咬住了就不放。明代官员就是这样,只要和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不匹配,立马就开撕,不把你撕成碎片决不罢休。这种风气本来就有点儒学大家的风范,再加上多年以懂得多为骄傲的学习理念毒化,明代诞生了最可怕的哲学,学术流派——程朱理学。这程朱理学,我滴妈呀,有多厉害,咱们都不用多介绍。单说两句话,大家感受一下就知道了:一、存天理,灭人欲。吓得老王抱住了自己炖的肉,那可是我自己炖的,谁也不能灭了。二、妇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去你奶奶个嘴,人命关天知道不。要论最恶心人的是:格物致知。这里涉及一个非常高深的哲学理论,老王试着简单解释一下。
不管是哪一派宗教,哪一种哲学理论,学术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最高境界。虽然每家的最高境界都不一样,但都觉得自己才是最好的。就好比是玩游戏,所有人最后都想通关。至于怎么通关呢,这就很复杂了。道家说要自然,佛教说要阿弥陀佛,耶稣讲要信他才行。我们儒学者到了这一代,居然说,通关秘籍是格物致知。这格物二字就是指学会一切的知识,了解天地一切事物。说这话的人一定没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是物质的,人类对世界有认知能力,但人类的认知有限。有限!懂吗!
这程朱理学显然不懂,他们是形而上的学说,不懂辩证地看待问题,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于是,儒学者拼命地格(认知),拼命地格,希望有天能格出一片生天,格到天人合一。其中最伟大的格物者就是王阳明,他站在竹子面前格了七天七夜,命都差点格掉了,还是没格出个什么理来。王阳明既伟大,又渺小。说他伟大,在于他敢于怀疑,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二程和朱大伪君子该不会是骗我吧?!这玩意到底能格出啥来?于是他不信了,不信就对了。换我,我也不信那竹子能格出啥来。他创立了心学,告诉我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精彩!原来啊,王先生告诉我们,别费那个大劲,了解了一些知识就要会应用,会筛选。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才能称之为真理。说王先生渺小,是因为他只是历史中的一份子,扮演了历史需要他的角色。恩格斯说:假如不是有这一个拿破仑,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扮演。所以王先生也不过是历史需要的角色而已。
心学是应运而生的,是长达几千年儒学者对自我学术的反思和修补。从懂得多,到懂得精,很多儒学者都做不到,但王阳明先生做到了。他被称为我国第一个三不朽:立功(为国家平宁王叛乱)、立德(教化百姓与学生,被人奉为圣贤)、立言(创立心学,甚至影响了整个东南亚文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
老王强行安利一波,多看看王阳明先生的作品,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写在后面: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老王曾经也用这个当人生信条。不过最近几年发现自己懂得越来越少,蓝瘦, 香菇。后来转念一想,儒学是要懂得多的,好像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解决。还有两位大咔都说不用懂那么多,一问三不知,再问晓不得。这一位以老子李聃为代表,一位以乔达摩.悉达多为代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好像老王面色没那么凝重,更欢喜一点。找个时间也介绍一下这两位吧。别的,就真的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