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村上春树。”
我刚开始不是很能理解李玩为什么对那只小狗那么执着。渐渐的,我知道了不能理解的原因,我已经不是“李玩”了。
《狗十三》,一部讲述成长的电影。
我希望李玩永远是“李玩”,希望她依旧能执着于那只小狗,不放弃不妥协不低头;我希望她能永远该哭哭该笑笑,该发火就发火,该任性就任性,该放肆就放肆。
希望她的世界里永远是一条单一的线,永远是“李玩”。
可是,当她在父亲一句句“你长大了,该懂事”的叹息中,学会了如何微笑,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
仿佛是一个信号,从童话世界迈向了成人世界。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一定要用成年人的视角,居高临下的,面无表情的一遍遍的告诉孩子,你该懂事了。
什么是懂事?懂事就是顺从吗?懂事就是必须向现实低头认错吗?就像那只小狗,跑掉了就跑掉了,为什么要用另一只狗谎称是以前那只?明明就不是。
学会撒谎,也是“懂事”吗?
撒谎,是成年人的惯用伎俩。明明不喜欢的陌生人,为了利益,要奉承的好似亲兄弟。明明想拒绝邀请,但迫于情面,欣然前往。明明已经没有感情了,非要为了某些体面,貌合神离。
这就是所谓的懂事,还要美名其曰为“情商”。
而我们的孩子们,要在这样的“情商”中长大,怀疑,忐忑,受伤然后自愈。
没人明白,去维护一个孩子的纯真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在我们的周围,多的是自以为是成年人,用大人的语气和眼光,要求孩子从一出生就要具备“成人”的情商,不然就是不懂事。对吗?
“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权力,也是他们必经的征程,或平坦、或崎岖,有悲欢,有离合。——宫崎骏。”
-------------------------------------
那只小狗终究没有找到,李玩接受了家人们明目张胆的谎言。以为一切归于平静,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融入不进父亲的生活了,他有了第二个孩子,而李玩,和那只小狗一样,是多余的。
这是成长的第二个阶段,被迫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人,被迫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小狗的替代品,比如参加英语小组放弃喜欢的物理,只为了能有保送高中的机会。
而这一切,只换来父亲那一句“懂事了”。
父女俩坐在车里,望着来往的车辆,匆忙的路人,和夜色沉沉。李玩的父亲泣不成声。李玩看着父亲,眼神里竟然多了一丝理解。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她真的在成长了。
人的成长,是和父母和解开始。和父母和解,代表了理解。理解父母,就是理解成人的世界,理解这个无奈的现实社会。
孩子们总是无条件的去理解父母,而父母似乎从不会主动去理解孩子。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的世界走来,然而,长大成人之后,仿佛就变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那种成年人的优越感,让他们不屑于再回到童话世界。
甚至于,乐于去戳穿“童话世界”的假象,以此来体现自己的身份。
时时刻刻和孩子们拉开距离,用我们和你们来表现不同。
喜欢宫崎骏老爷爷的动画,也感谢他,在任何时候都是和孩子们站在一起,用成年人的温柔去呵护孩子的童真和善良。在动画故事的结尾,孩子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长大,却不是用冰冷残酷的方式被告知。
这是他们的自我探知,主动成长。
-------------------------------------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李玩”。
在成长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摔倒了又爬起来,站不稳又摔下去。
一如故事最后的镜头,教练教着弟弟学滑冰,反复说一句话“站起来,自己滑”。
没人可以帮我们成长,流血、摔倒、哭泣、失望,这条路上满是荆棘,而我们在一次次头破血流之后,强迫自己结痂,长出厚厚的茧子,以抵御下一次疼痛的来临。
最后的疼痛,来自于李玩咽下了自己从来不喝的牛奶,吃下了别人递过来的狗肉。
面带微笑,却仿佛在哭泣。
恍惚间,我看到了一个成年人。一个稚嫩的身影,明明还没有做好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却被迫踏进了那扇大门。
但是转念一想,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懵懵懂懂的闯进了这个世界。
一夜之间,我们都成了大人。
无所谓好坏,唯有去面对。
面对遗憾,面对痛苦,面对失去,失去自我,失去童真,失去幻想。
成长,是蜕掉稚嫩的外皮,变成另一个人。这样的蜕皮,也许只是开始,将一次又一次,永无止境。
(更多精彩,关注gzh:山风与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