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人,一个个像悬崖边的孩子。在青春的荒原上,他们忽然看见了光。
他们猛力奔跑,触足之地,或陷泥泞,或长青草,惊心动魄间,天地舒展成一个以自由命名的花园,大河山川,各自生成。时间是玫瑰,他们是玫瑰上的刺。 ——吴晓波
1998年,在深圳,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成立了,名字叫做腾讯,英文名是Tencent,蕴含简洁之美。
很不巧,第二年的1999年,我才出生。
这样的鸿沟注定了我不能亲身经历腾讯的前十年。
在2008年,我9岁这年,我才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QQ号,那已是一个9位的QQ号了。这一年,也是腾讯进军网络游戏,成为“全民公敌”“、“网游霸主”的一年。腾讯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已有一段时间了。因此,于我而言,腾讯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似乎他从出生起就天然庞大。
我的网络生涯是几乎被腾讯所包办了的,2008年,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QQ飞车已俨然成为网游巨头(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尽管当时大话西游、梦幻西游、魔兽世界等游戏还尚算不上没落,但是对于一个不到10岁的刚刚学会上网的孩子来说,腾讯游戏确实是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了。理由很简单,QQ号登陆很简单,而且游戏也确实很有吸引力。
至于其他游戏,繁琐的注册方式已将我拒之门外。
我就是怀揣着这样简单的对于腾讯的理解,让自己前几年的一切网络符号都与腾讯挂上了钩,甚至在那时,我还不习惯于称呼腾讯,QQ似乎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尽管后来我才明白错误之处,但当时这的确就是很大一批低龄网民的认知。
作为一名网络爱好者(我不能够算是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爱好者),直至十年后,我其实还是对于腾讯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包括各种互联网企业,他们都是忽然的声名鹊起,又忽的没了声响。
《腾讯传》是我读的第一本介绍互联网公司发展的书籍(戏剧的是我曾一度自认为是资深的网民并在身边同学之间小有名气,原谅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自大无知吧)。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马云或是马化腾又成为了首富,只知道“腾讯“和'阿里”是现在的G2寡头,但是对于他们的发家史我却一无所知。甚至对于他们的业务,也自大的以为阿里只有淘宝天猫支付宝,腾讯只有QQ游戏和微信。
《腾讯传》让我弥补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我只能说是对于以腾讯发展为主线的中国互联网有了一定的认识,毋庸置疑,我仍然是一个“GREEN HAND",一个小白。
所以本文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粗浅想法,各位读者姑且看之。
书中对于腾讯成功的原因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但是实话实说,大部分尤其是2010年之后腾讯的经营理念我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只是抽出其中一点说说自己的想法——用户。
如果说腾讯是一座大厦,那么庞大的忠实度极高的QQ用户就是腾讯的基底。
QQ用户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用户,关键在于其两个特征,一是“庞大”,二是“忠实”。
QQ前身为OICQ,模仿的是以色列人的ICQ,作为一款IM(即时通讯)软件,在2001年,QQ(此时已改名为QQ)注册用户已达到2000万之多。这在2001年的中国,已占据了网民中的很大比例。这一庞大的用户基数,尽管在当时由于巨大的服务器压力以及没有恰当盈利方式致使腾讯一度想要放弃QQ,但是事实证明,正是庞大的用户数量以及这些不成熟的用户支持了后来腾讯的飞速发展,如果没有这样庞大的用户,腾讯后期的许多的决策都像是无源之水,或者效果大打折扣,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并不能保证成功,在互联网历史上,拥有过庞大用户数量的公司不在少数。尤其以网游为甚,无论是联众还是盛大,其注册用户数量相比QQ也不逊色太多。但是,这些用户的忠实度与QQ的忠实度却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是行业的特殊性质,人们很容易可以从一个游戏转去玩另一个游戏,但是却很难放弃QQ去使用MSN或者其他IM软件。另一方面,同为IM软件,QQ用户却较之其他软件用户有更大的忠诚度,这自然是QQ产品的人性化特征所致。
其实,QQ用户的“庞大”正是因为其“忠实”和“人性化”的结果。一方面,绝佳的用户体验使得QQ用户流失极少,另一方面,这种用户体验会不断吸收着其他用户,滴水汇聚成海,渐成裹挟之势,一如雪球效应。
如果没有庞大且忠实的QQ用户,腾讯的上限很难达到今天的高度。或许腾讯仍然可以成就一座漂亮的高层建筑,却定然不会与大厦挂钩。正是有了这样坚固的基底,腾讯后来的一切,无论是称之为”抄袭“还是”模仿“还是“创新”,就像是一个天才的建筑师,才有了施展的舞台。
但是腾讯的成功绝不是偶然,OICQ推出的时候,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类似的IM软件,但是最终却只留了一个QQ,大浪淘金,实践和用户选择了QQ;QQ曾一度无法实现盈利,但是腾讯始终没有放弃QQ。
QQ成就了腾讯,但也正是因为腾讯坚持了QQ。
"Don't make me think。”
平凡成就伟大,伟大也见证平凡!
写于2019/1/20,精读《腾讯传》两遍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