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由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业务)架构的兴起,价值链成为企业管理课程中的热词。一般企业在价值链分析、建模后,通过一系列的IT项目来实现落地。那么,在不涉及IT项目的情况下,如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简单、快速的应用价值链分析?本文旨在实践中探索答案。
本文适用于传统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管理过程的常见痛点,如:
- 部门职责不清、流程不清、相互扯皮
- 招聘计划缺少依据
- 培训计划不合理
- 绩效考核不科学
了解价值链构成
价值链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环节、价值活动组成,若干个价值环境横向顺序排列,形成价值链。价值活动则与价值环节垂直排列。
活动目标:图中的方向箭头,表示经过各价值环节增值累加,(可预期)实现的目标。在波特的模型中,活动目标被定义为经济学中的“边际利润(Margin)”。大多数企业的活动目标定义为利润。传统企业的活动目标被统一定义为利润,实际上应该对齐企业战略目标,定义的更具体。
价值环节:基础活动(增值型活动)的分类,一个价值环节代表了一类活动,并参与到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中。例如:生产环节、设计环节、销售环节等。
价值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直接或间接创造价值所需要做的“事”。价值活动可分为三类:
1、BA 基础活动(增值型活动)。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最核心的活动(至少短期内)。BA=Base Activities,对应波特模型中的Primary Activities。使用BA的主要原因是区别于牵引活动的PA,另外,BaseActivity是架构师(尤其是移动端开发)习惯写法。
2、SA 支持活动。属于间接增值或不增值但必要的活动。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SA=Support Activities,对应波特模型的Support Activities中的必要活动。
3、PA 牵引活动。虽然属于不增值也不必要的活动,但是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也可以称之为战略活动。例如:企业文化管理、市场定位管理等。PA=Pull Activities,Pull是有方向性引领的含义。对应波特模型的Support Activities中的非必要活动。
价值活动的粒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义,粗粒度的价值活动可以分解为下级活动。比如:一级活动供应链管理可分解为多个二级活动,包括: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等。
绘制企业自己的价值链
价值链是一个模型工具,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个性化定制。可以只是简单的设计几个基础活动,也可以全面、深入的设计活动、流程和任务。只要能覆盖建模所涉及的业务场景就是合理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
下面介绍一般的步骤和方法,供参考。
定义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一般是定量指标,可以对齐企业长期经营目标(如:利润),也可以对齐企业的短期战略目标(1~3年)。笔者更倾向于短期战略目标,原因是短期战略目标代表了企业最急迫、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也代表了决策者的管理价值主张。例如:一个刚刚完成A轮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它的战略目标是3年内实现用户规模翻十倍。那么,它的价值链目标就不建议定义为利润,相反,是通过牺牲利润来实现用户规模增长。类似的活动目标还有行业排名、满意度、现金流等。
定义价值环节
一般情况下,定义价值环节可以参考行业通用模型。然后在行业通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裁剪或扩展。举个例子:传统制造业的价值环节包括: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等环节。而系统集成科技公司的价值环节则包括:售前、解决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运维管理等。
定义价值活动
定义价值活动是价值链建模的核心工作,也是最耗精力的部分。价值活动的命名没有严格要求,建议使用复合名词。比如:方案设计、现场管理等。定义的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
1、自上而下建模。自上而下建模就是根据已经定义好的价值环节,从粗粒度向细粒度定义活动的过程。一般适用于有丰富的建模经验的企业,或者对旧模型改造升级的场景。一级活动粒度较粗,可以向下分解成二级、三级活动。
2、自下而上建模。自下而上的建模是基于业务场景的建模方法。一般适用于公司刚刚组建,或者业务流程不清晰,又急于流程落地的场景。是一种快速识别、定义价值活动的模式。
场景识别:通过头脑风暴来收集最紧急、最重要的业务场景。例如:通过百度推广公司的产品、客户通过400电话咨询产品、客户线上投诉等。
亲和归纳和活动定义:对收集的业务场景进行亲和归纳,形成活动,并进行命名。比如:把客户电话投诉、客户电商网站投诉等场景合并成活动,命名为“投诉受理”。
活动合并:向上合并形成上级活动。例如:把“投诉受理”、“投诉分派”、“投诉处置”、“投诉反馈”等活动向上合并成“投诉管理”。
定义流程任务
活动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流程(细粒度的活动一般对应一个流程),而流程又由若干个任务组成。任务的特征:
1、必须有一个上下文(流程),不能单独出现;
2、有输入和输出;
3、任务之间可以跨价值环节(业务域)交互。这有别于价值活动,尤其是基础活动。基础活动需要清晰的边界,它创造的价值也隶属于唯一的价值环节。跨价值环节的任务交互是协作辅助的行为。
可以通过绘制流程图(参考BPMN语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表格建模:
分配角色
为每个任务分配角色,可以采用RACI模型(谁负责Responsible、谁批准Accountable、咨询谁Consulted、通知谁Informed)或者RAAI 模型(谁负责Responsible、谁批准Accountable、谁辅助Assisted、通知谁Informed)。责任角色(R)是必填项。
重构组织架构
经过了价值链分析建模,我们梳理了主要价值活动、流程任务以及承担任务的角色。此时,已基本实现责任到位,且边界清晰,可以轻松的对组织架构进行重构:
1、对角色进行亲和归纳,分配给相关部门(或新建部门);
2、根据任务数量和难度,配置人员编制。
由于业务活动和部门不是直接绑定,而是通过角色来联系,给组织架构调整、重构留下足够的空间。对于一些已经出现“死海效应”的企业,这也是个重新激活组织的机会。此外,对角色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获得更多模型。
- 工作职责:明确当前角色的职责范围;
- 绩效评价内容:明确当前角色的绩效评价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提供指标支持。
- 重要程度:明确当前角色的重要程度;
- 职能归口:所属部门;
- 任职能力要求:当前角色的任职能力要求;
- 当前能力差距:
- 可胜任:表明企业人员可胜任;
- 提升后可胜任:培训后可胜任,可编入培训计划;
- 不能胜任:需要外聘人员,可编入招聘计划。
通过对角色进一步分析,进一步落实了企业管理过程中几个常见的计划方案,包括:培训计划、招聘计划、绩效考核指标(计划)等。经过了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分析,这些方案更切合实际,对企业经营也更具有指导价值。
结语
本文通过对价值链的解释、建模实践,探讨了不实施IT项目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管理实践。
案例背景及实践效果补充:2020年疫情期间,江苏某中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进行了企业价值链分析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1、缩短价值链,合并价值环节,提高市场活动比重;
2、识别所有业务活动,进行活动分类,包括:增值且必要活动、非增值且必要活动和非增值不必要活动。对后两类活动进行重组、裁剪。
3、按角色重构组织架构,绩效采取“345”策略,即:3个人承担5个人的角色拿4个人的绩效。
经过短暂调整,虽然企业订单量下降了20%,但是企业综合成本降低了23%,人均产能提高了近30%。企业成功度过危机的同时,企业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写到最后:Knowledge is a treasure, but the key to this treasure is practice.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