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狗镇》这个电影,片长2小时57分钟,最开始可能会觉得故事单调,场景无聊又简陋,但是越看到后面越能看出好像不存在单一价值观,《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与这部电影相比没有最后的女主内心的矛盾,对人性的衡量,觉得《狗镇》更胜一筹。觉得无论是《盲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都没有《狗镇》最后挖出的东西多,《盲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讲得更多是事情本身,而《狗镇》不仅仅是复仇。
其实人性的口子开了就没法填补,在最初就该止损。或许是看影片的人最容易站在上帝视角,女主不愿接手黑帮的权力,在dogville中让自己的心变得坚硬?这样就分辨出哪些恶不要被原谅?我猜想家族中父亲总是用枪决解决一起冲突让女主觉得应该宽容,宽容人的原始欲望,最终也在与是否宽恕原始欲望作斗争,可是,为什么要自己去实践,自己作为原始欲望的受害者再明白一个道理呢?成本我个人感觉是太高了。或许电影只好这样拍给观众看?
然后猜想导演可能是防止有人这样臆断,制造出男主这样的角色,只是指出人性丑陋,并把女主作为实验品,是最不花成本,又看起来离罪恶最远的人,出了一起推动情节的主意,又给了在地狱中的甜味剂,其实也仅仅是女主习惯了黑暗,才觉得这一点点甜无比重要,那么我们又想,宁愿忍受侵犯都不接受权利,可想而知这权利又有多么可怖呢?见惯了一枪毙命,或者是武侠中“快意恩仇“来形容,手起刀落,自己变成了另一个极端,去宽恕一切,默许罪恶然后给了罪恶最肥沃的土壤,任其肆虐。有些恶要被端正,有些不公要被昭雪。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说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觉得很为难,但王朗说:“船里还很宽松,你为什么不同意?“后来有人追上来,王朗就想把那个人丢下船去。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就是因为考虑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但现在我们已经同意他上船了,又岂有把他丢下去的道理?”
原文的最后一句是: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原谅和同情本来就是一种高人一等的傲慢,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一种所谓的美德,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瞰众生的神圣使命。电影对人性的挖掘很纯粹,但人性是不该被挖掘的,也经不起深挖,很容易就掏空了,人性应该和狗一样,是可以被教化的,教化的意义要远大于挖掘的意义,而电影也提供了最后的教化。